清代风俗诗有哪些 带有节日风俗的古诗

发布日期:2024-09-19         作者:嘉怡生活网

  1`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2`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3`腊月今知晦,流年此夕除.拾樵供岁火,帖牖作春书. 柳觉东风至,花疑小雪馀.忽逢双鲤赠,言是上冰鱼.

  4`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5`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6`雷奔电逝三千儿,彩舟画楫射初晖。喧江雷鼓鳞甲动, 三十六龙衔浪飞。灵均昔日投湘死,千古沉魂在湘水。 绿草斜烟日暮时,笛声幽远愁江鬼。

  7`中庭地白树栖鸭,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1.社日,六畜祭祀

  2.元宵,看花灯

  3.除日,贴春联

  4.重阳,扫墓

  5.重阳,登高

  6.端午,赛龙舟

  7.中秋,赏月

  中秋:

  王建有诗云:“月似圆盛色渐凝,玉盆盛水欲侵棱。夜深尽放家人睡,直到天明不炷灯。”徐凝的诗云:“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一年无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

  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历代诗人着力描写的重要内容。在这些诗章中,有记录各种传统习俗的,有抒发个人情怀的,有描写喜庆气象的,可谓五彩纷呈。

  腊月廿五日,人们开始打扫卫生,以迎新春。清代诗人写道:“茅舍春回事事欢,屋尘收拾号除残。太平甲子非容易,新历颁来仔细看。”

  年末岁尾,百姓希望来年五谷丰登,有“祭灶”风俗。晚清诗人罗昭隐这样描述:“一盏清茶一缕烟,灶神老爷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

  除夕守岁,一家人开怀畅饮,团圆取乐,共祝新年。宋代席振起在《守岁》诗中云:“相邀守岁阿咸家,蜡炬传红映碧纱。三十六岁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

  岁尾年初,家家爆竹,户户焰火,不绝于耳,气势如虹。元代诗人赵孟頫在《岁月》中说:“柳絮飞残铺地白,桃花落地落阶红。纷纷灿烂如星陨,霍霍喧逐似火攻。”

  描写春节喜庆气氛者,王安石可算写到极致,他的《元日》诗脍炙人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文天祥:“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七夕: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

  重阳节: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带有节日风俗的古诗

  关于带有节日风俗的古诗举例如下:

  1、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杜甫《端午日赐衣》

  2、麦饭纸钱,只鸡斗酒,几误林间噪喜鸦。——谢枋得《沁园春·寒食郓州道中》

  3、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苏轼《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4、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惊飞去。——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5、更倾寒食泪,欲涨台城潮。——王安石《壬辰寒食》

  6、懒更妆梳,自知新来憔悴。——杜安世《鹤冲天·清明天气》

  7、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8、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晏殊《少年游·重阳过后》

  9、昨宵风雨,只有一分春在,今朝犹自得,阴晴快。——晁冲之《感皇恩·寒食不多时》

  10、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李贺《七夕》

  11、昊洲春草兰杜芳,感物思归怀故乡。——宋之问《寒食江州满塘驿》

  12、春来春去何时尽,闲恨闲愁触处生。——王禹为《清明日独酌》

  13、新月西楼,相约同针线。——昊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14、夜色银河情—片。——昊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15、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刘长卿《新年作》

春节习俗:

  1、放爆竹: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

  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高兴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2、贴春联:贴春联是应该是中国每一个中央都会有这一个习俗。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约、精巧的文字描画时期背景,表达美妙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方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氛围。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端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3、拜年:大年初一拜年,是每一个小孩子最喜欢的事,拜完了年就会有红包拿,真是切肤之痛的事呀。

  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装扮得整划一齐,出门去走亲访友,互相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率领若千人挨家挨户地拜年。

关于清明节插柳的诗句

  1. 关于清明节插柳的诗

   插柳 清代 夏完淳 千条拂翠微,雨后碧新肥。

   却忆灵和殿,杨花满地飞。 译文:千条柳枝扫拂着山峦益显青翠,雨后的柳叶碧绿欲滴似更厚肥。

   使人忆起了遍种杨柳的灵和殿,杨花和柳絮随风飘舞满地纷飞。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意思是:用心的栽花,施肥、灌溉等都做了很多,但花却总是不开,最后还是枯萎了;而随意折下来的一枝柳条随意插在地里,从来没有照料它,几年过去,却成了郁郁葱葱的柳树。 比喻想做一件事情,花了很大的精力,做了很多努力,但是结果并没能如愿;而不经意的事情,反而很顺利的得到好结果。

   用道家的话说就是指顺其自然,凡事不可强求。从侧面也可以看出柳树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2. 关于清明节插柳的诗

   插柳 清代 夏完淳

   千条拂翠微,雨后碧新肥。却忆灵和殿,杨花满地飞。

   译文:千条柳枝扫拂着山峦益显青翠,雨后的柳叶碧绿欲滴似更厚肥。使人忆起了遍种杨柳的灵和殿,杨花和柳絮随风飘舞满地纷飞。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意思是:用心的栽花,施肥、灌溉等都做了很多,但花却总是不开,最后还是枯萎了;而随意折下来的一枝柳条随意插在地里,从来没有照料它,几年过去,却成了郁郁葱葱的柳树。

   比喻想做一件事情,花了很大的精力,做了很多努力,但是结果并没能如愿;而不经意的事情,反而很顺利的得到好结果。用道家的话说就是指顺其自然,凡事不可强求。从侧面也可以看出柳树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3. 清明节插柳条的由来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4. 清明节为什么要插柳条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

   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 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

   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

   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扩展资料:

   清明节简介 :

   清明节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

   《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节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节。”

   清明节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节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节”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节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节》:“清明节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节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的由来 :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节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 “清明节前后,种瓜种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节”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节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节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节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节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节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5. 清明节的诗句 古诗

   浓睡觉来慵不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 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梨花榆火催寒食。 —— 周邦彦《兰陵王·柳》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 高翥《清明日对酒》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 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大堤欲上谁相伴,马踏春泥半是花。 —— 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 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 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 张继《闾门即事》

   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 —— 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 孟云卿《寒食》

6. 关于清明节的古诗

   1、清明节的诗句——《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清明节的诗句——《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3、清明节的诗句——《清明》 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4、清明节的诗句——《天有霓裳》刘小烽

   桃花粉红杏花白,雨打花枝树树开;

   行人面上悄悄下,几家坟头哭声哀。

7. 清明节为什么要插柳条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

   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 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

   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

   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 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

   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

   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扩展资料:

清明节简介 : 清明节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 《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节风至。”

   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节。”

   清明节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节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节”的农谚。

   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节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

   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节》:“清明节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节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的由来 :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节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 “清明节前后,种瓜种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节”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节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节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节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节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节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有关虎的民间风俗有哪些?

  清代文人舒位《黔苗竹枝词·红苗》诗:“织就班丝不赠人,调来铜鼓赛山神,两情脉脉浑无语,今夜空房是避寅。”(注:红苗惟铜仁府有之,衣服悉用班丝,女红以此为务。击铜鼓以鼓舞,名曰调鼓。每岁五月寅日,夫妇别寝,不敢相语,以为犯有虎伤。)寅为虎,谁敢违背避寅习俗,五月寅日若夫妻同房而眠,老虎就会伤害他们。 是一些地方民间流传的避寅习俗。  白虎神是中国古代道貌岸然教的守护神,原为古代星官名,二十八星宿中的西文七宿,因其呈虎形位于西文,按五行配五色,故称。它也是四方神之一。《礼记·曲礼上》有“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说法。土家族多信奉白虎神,湖北土家族祭白虎时,掌坛师要用杀猪民将自己的头砍出血来,滴在纸钱上后,悬挂焚烧。湖南土家族的小孩得尺风病时,往往认为是白虎所致必须请巫师驱赶“白虎”。驱赶时,要在户外放一把椅子,绑上带枝叶的竹子,上捆一只白公鸡,由巫师在室内施法,如果公鸡啼叫,白虎就算赶跑了。  陕西有送布老虎的育儿风俗。小孩满月时,舅家要送去黄布做的老虎一只,进大门时,将虎尾折断一节扔到门外。送布老虎是祝愿孩子长大后像老虎那样有力;折断虎尾,则是希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免灾免难。山西各地则流行送老虎枕头的育儿风俗。每逢小孩过生日,当舅舅的要送外甥一只或一对老虎枕头,既可当枕头,又可当玩具,还表示祝福。  陕西华县一带流行“挂老虎馍”的婚姻风俗。迎新前,男方的舅家要蒸一对老虎馍,用红绳拴在一丰收,新娘一到,便将老虎馍挂在她颈上,进门后取下,由新郎新娘分食,表示两人同约会。值得一提的是,此馍还有公母之分,公老虎馍的头上有一个“王”字,表示男子要当家为王;母老虎馍的额中有一对飞鸟,表示妻随夫飞。每个老虎脖子前还有一只小老虎,表示祝愿新人早生贵子。

关于风俗的诗句有哪些?

  1. 关于风俗的诗句

   关于风俗的诗句 1. 关于民风民俗的古诗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王维 朝代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白话翻译: 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茱萸可惜只少我一人。 2、《元日》 作者王安石 朝代宋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白话翻译: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 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3、念奴娇·中秋 作者苏轼 朝代宋 译文对照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怀邀月,对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白话翻译: 置身高楼,凭高看去,长空万里无云,显得更为辽阔无边。

   月亮的光辉从天上照射下来,使秋天的碧空沉浸在一片清冷之中。在月宫的琼楼玉宇上,仙女们乘鸾凤自由自在地来来往往,我向往月宫中的清净自由,秀丽的江山像图画般的美丽,看过去在朦胧的月色里,树影婆娑。

   我喝醉了一边拍手打拍子一边发狂般地歌唱,邀月赏心,邻对影子,伴着明月成了知心朋友。在如此飒风微露里徘徊弄舞,不知道是什么时候。

   于是便想着乘着这风就能完全地离去,又何必骑着大鹏鸟的羽翼。在明净的月宫里,把横笛吹得响彻云霄. 4、生查子·元夕 作者欧阳修 朝代宋 译文对照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白话翻译:去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花市灯光像白天一样雪亮。

   月儿升起在柳树梢头,他约我黄昏以后同叙衷肠。 今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月光与灯光同去年一样。

   再也看不到去年的情人,泪珠儿不觉湿透衣裳。 5、《上元竹枝词》 作者符曾 朝代清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白话翻译: 香甜的桂花馅料里裹着核桃仁,用井水来淘洗像珍珠一样的江米。

   听说马思远家的滴粉汤圆做得好,趁着试灯的光亮在风里卖元宵。

   2. 带有古诗的民风民俗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杜牧《清明》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宋 苏东坡 “江上冰销岸青青,三三五五踏青行.”宋朝 苏辙(踏青) 春节的诗歌: 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端午节: 竞渡歌(节录)(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令门.端 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夕: 古诗十九首之一 (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元宵: 《上元夜》(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诗曰(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冬至: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3. 有关民俗的诗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唐·杜牧《清明》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王安石《元日》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宋 苏东坡 “江上冰销岸青青,三三五五踏青行。”

   宋朝 苏辙(踏青) 春节的诗歌: 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端午节: 竞渡歌(节录)(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令门.端 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夕: 古诗十九首之一 (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元宵: 《上元夜》(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诗曰(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冬至: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其实这方面的诗挺多的,好好看看。 中国法定节日有:新年(1月1日),全国放假一天;春节(农历新年),全国放假三天;国际劳动妇女节(3月8日);植树节(3月12日);国际劳动节(5月1日),全国放假三天;中国青年节(5月4日);护士国际节(5月12日);儿童节(6月1日);中国***诞生纪念日(7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8月1日);教师节(9月10日);国庆节(10月1日),全国放假三天;记者节(11月8日)。

   人大代表提出将传统节日纳入法定假日 没办法,字数太多,无法显示,只能这样了。 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

   >> 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此外,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等。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佳节。过去,春节被称为“新年”,因为按照中国历史上一直沿用的农历,这天是正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头。

   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

   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采用公历纪年,农历新年便改称“春节”(大约在公历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间)。春节时,家家贴春联、贴年画、装饰居室。

   春节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全家人欢聚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许多人通宵不眠,称“守岁”。次日,大家便开始到亲朋好友家里“拜年”,相互问候,祝愿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

   春节期间,传统的文娱活动以狮子舞、龙灯舞、划旱船、踩高跷最为普遍。>>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

   这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

   《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过元宵节,有吃元宵和观灯的习俗。元宵以糯米粉为皮,内裹果料糖馅,圆形,是“团圆”的象征。

   元宵节观灯始于公元一世纪,沿至当代仍在各地盛行。每到元宵节之夜,许多城市举办灯会,展出各种彩灯,造型新奇,千姿百态;在农村,则举行文娱活动,如放焰火、踩高跷、耍龙灯、扭秧歌、荡秋千等。

   >> 中和节在农历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此时正值惊蛰前后,春归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故名龙抬头。

   古时龙是神圣的象征,所以就借龙来驱逐害虫。明代曾流行熏虫儿,二月二这天人们要把元旦祭祀余下的饼,用油煎,以此熏床和炕,叫。

   4. 描写风俗习惯的诗句

   清明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杜牧《清明》

   重阳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春 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中秋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元宵节: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明 唐寅《元宵》

   冬 至: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唐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端午节: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 文秀《端午》

   七夕节: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唐 权德舆《七夕》

   唐 文秀《端午》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杜牧《清明》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宋 苏东坡

   “江上冰销岸青青,三三五五踏青行.”宋朝 苏辙(踏青)

   春节的诗歌:

   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端午节:

   竞渡歌(节录)(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令门.端 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5. 形容民俗的诗句

   中秋》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水调歌头》

   (宋)苏东坡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元日·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生查子·欧阳修(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6. 关于民风民俗的古诗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王维 朝代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白话翻译:

   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茱萸可惜只少我一人。

   2、《元日》

   作者王安石 朝代宋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白话翻译: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

   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3、念奴娇·中秋

   作者苏轼 朝代宋

   译文对照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怀邀月,对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白话翻译:

   置身高楼,凭高看去,长空万里无云,显得更为辽阔无边。月亮的光辉从天上照射下来,使秋天的碧空沉浸在一片清冷之中。在月宫的琼楼玉宇上,仙女们乘鸾凤自由自在地来来往往,我向往月宫中的清净自由,秀丽的江山像图画般的美丽,看过去在朦胧的月色里,树影婆娑。

   我喝醉了一边拍手打拍子一边发狂般地歌唱,邀月赏心,邻对影子,伴着明月成了知心朋友。在如此飒风微露里徘徊弄舞,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于是便想着乘着这风就能完全地离去,又何必骑着大鹏鸟的羽翼。在明净的月宫里,把横笛吹得响彻云霄.

   4、生查子·元夕

   作者欧阳修 朝代宋

   译文对照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白话翻译:去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花市灯光像白天一样雪亮。

   月儿升起在柳树梢头,他约我黄昏以后同叙衷肠。

   今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月光与灯光同去年一样。

   再也看不到去年的情人,泪珠儿不觉湿透衣裳。

   5、《上元竹枝词》

   作者符曾 朝代清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白话翻译:

   香甜的桂花馅料里裹着核桃仁,用井水来淘洗像珍珠一样的江米。

   听说马思远家的滴粉汤圆做得好,趁着试灯的光亮在风里卖元宵。

   7. 描写我国传统习俗的诗句

   1`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e68a84e79fa5e9819331333330326631家扶得醉人归

   2`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3`腊月今知晦,流年此夕除.拾樵供岁火,帖牖作春书. 柳觉东风至,花疑小雪馀.忽逢双鲤赠,言是上冰鱼.

   4`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5`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6`雷奔电逝三千儿,彩舟画楫射初晖。喧江雷鼓鳞甲动, 三十六龙衔浪飞。灵均昔日投湘死,千古沉魂在湘水。 绿草斜烟日暮时,笛声幽远愁江鬼。

   7`中庭地白树栖鸭,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1.社日,六畜祭祀

   2.元宵,看花灯

   3.除日,贴春联

   4.重阳,扫墓

   5.重阳,登高

   6.端午,赛龙舟

   7.中秋,赏月

   中秋:

   王建有诗云:“月似圆盛色渐凝,玉盆盛水欲侵棱。夜深尽放家人睡,直到天明不炷灯。”徐凝的诗云:“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一年无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

   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历代诗人着力描写的重要内容。在这些诗章中,有记录各种传统习俗的,有抒发个人情怀的,有描写喜庆气象的,可谓五彩纷呈。

   腊月廿五日,人们开始打扫卫生,以迎新春。清代诗人写道:“茅舍春回事事欢,屋尘收拾号除残。太平甲子非容易,新历颁来仔细看。”

   年末岁尾,百姓希望来年五谷丰登,有“祭灶”风俗。晚清诗人罗昭隐这样描述:“一盏清茶一缕烟,灶神老爷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

   除夕守岁,一家人开怀畅饮,团圆取乐,共祝新年。宋代席振起在《守岁》诗中云:“相邀守岁阿咸家,蜡炬传红映碧纱。三十六岁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

   岁尾年初,家家爆竹,户户焰火,不绝于耳,气势如虹。元代诗人赵孟頫在《岁月》中说:“柳絮飞残铺地白,桃花落地落阶红。纷纷灿烂如星陨,霍霍喧逐似火攻。”

   描写春节喜庆气氛者,王安石可算写到极致,他的《元日》诗脍炙人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文天祥:“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关于腊八的诗句有哪些?

  1.关于腊八的诗句

   腊八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争相咏颂腊八节,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清·顾梦游——《腊八日水草庵即事》 清水塘边血作磷,正阳门外马生尘。 只应水月无新恨,且喜云山来故人。 晴腊无如今日好,闲游同是再生身。 自伤白发空流浪,一瓣香消泪满巾。

   晋·裴秀——《大腊》 晋时河东闻喜人裴秀,由魏仕晋,不觉又到岁终腊日,提笔挥毫写出《大腊》诗一首:“日躔星记,大吕司晨。玄象改次,庶众更新。岁事告成,八腊报勤。告成伊何,年丰物阜。丰裎孝祀,介兹万祜。报勤伊何,农功是归。穆穆我后,务蕾蒸黎。宣力菑亩,沾体暴肌。饮飨清祀,四方来绥。充仞郊甸,鳞集京师。交错贸迁,纷葩相追。掺袂成幕,连衽成帷。有肉如丘, 杜甫 有酒如泉。有肴如林,有货如山。率土同欢,和气来臻。祥风协调,降祉白天。方隅清谧,嘉祚日廷。与民优游,享寿万年。”诗中描述了古代腊祭时,祭祀百神,向百神报告“年丰物阜”的好年景,感谢百神保佑万事成功的场景。

   北齐·魏收——《腊节》 诗曰:“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写出了寒凝大地、数九隆冬时节,人们在桌上摆上肉酒以祭祀百神,感谢百神的福佑,抒发久已宿居于心中的敬神之情。 唐·杜甫——《腊日》 诗曰:“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从诗句中可以看出,往年的腊日天气还很冷,温暖离人还很遥远。而当年腊日气候温和,冰冻全消。诗人高兴之余准备辞朝还家,纵酒狂饮欢度良宵,但此时此刻,他又因感念皇帝对他的恩泽,不能随便走开。

   宋·陆游——《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诗曰:“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诗中写道,虽是隆冬腊月,但已露出风和日丽的春意。柴门里草烟漠漠,野河边有许多牛经过的痕迹。腊日里人们互赠、食用着佛粥(即腊八粥),更感觉到清新的气息。

   清·李福——《腊八粥》 清代《清嘉录》引用了李福的《腊八粥》一诗:“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用以供伊蒲,藉之作功德。僧民多好事,踵事增华饰。此风未汰除,歉岁尚沿袭。今晨或馈遗,啜这不能食。吾家住城南,饥民两寺集。男女叫号喧,老少街衢塞。失足命须臾,当风肤迸裂。怯者蒙面走,一路吞声泣。问尔泣何为,答之我无得。此景望见之,令我心凄恻。荒政十有二,蠲赈最下策。悭囊未易破,胥吏弊何敦。所以经费艰,安能按户给。吾佛好施舍,君子贵周急。愿言借粟多,苍生免菜色。此去虚莫偿,嗟叹复何益。安得布地金,凭杖大慈力。倦然对是的,趾望丞民粒。”这首诗详尽地描述了腊八粥的起源和制作方法,同时还反映了旧时荒政歉收、百姓饥饿和佛寺施粥的情景,思想内容极为深刻。

   清·道光帝——《腊八粥》 清代,朝廷于腊八这天,有赐粥的风俗。清道光皇帝曾作诗《腊 道光帝 八粥》:“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童稚饱腹庆州平,还向街头击腊鼓。”可以想见,施散腊八粥和皇家食用腊八粥必然是万头攒动,人涌如潮。

   清·夏仁虎——《腊八》 诗曰:“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圣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诗中描写道,腊八一到,民间家家户户都要煮腊八粥吃,而朝廷乃当世活佛,他也要到雍和宫煮粥奉佛并赐大臣、诸王、宫妃等。据文献记载,清代雍和宫有四口煮粥的大锅,锅最大的直径为二米,深一米五,可容米数担。熬粥时,第一锅粥是奉佛的,第二锅粥是赐给太后和帝后家眷的,第三锅粥是赐给诸王和少主府的,第四锅粥是赐给喇嘛的。

   望采纳 谢谢

2.关于“腊八节”的古诗有哪些

   《腊日》—李先芳

   腊日烟光薄,郊园朔气空。岁登通蜡祭,酒熟醵村翁。

   积雪连长陌,枯桑起大风。村村闻赛鼓,又了一年中。

   《腊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礼拜》—孟浩然

   石壁开金像,香山倚铁围。下生弥勒见,回向一心归。

   竹柏禅庭古,楼台世界稀。夕岚增气色,馀照发光辉。

   《腊日》—杜甫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

   《腊节》—魏收

   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

   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

   《腊日》—陶渊明

   风雪送馀运,无妨时已和。梅柳夹门植,一条有佳花。

   我唱尔言得,酒中适何多!未能明多少,章山有奇歌。

3.求一首关于腊八节的诗,四句的

   《腊八 》 清·夏仁虎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

   对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诗中描写道,腊八一到,民间家家户户都要煮腊八粥吃,而朝廷乃当世活佛,他也要到雍和宫煮粥奉佛并赐大臣、诸王、宫妃等。

   据文献记载,清代雍和宫有四口煮粥的大锅,锅最大的直径为二米,深一米五,可容米数担。熬粥时,第一锅粥是奉佛的,第二锅粥是赐给太后和帝后家眷的,第三锅粥是赐给诸王和少主府的,第四锅粥是赐给喇嘛的。

   腊八节的来历: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腊月初八这一天,旧俗要喝腊八粥。

   传说释迦牟尼在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4.请问有什么关于腊八节的诗句

   关于腊八节的诗句:

   1、《腊节》 北齐 魏收

   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 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

   2、《腊月村田乐府十首 其四 口数粥行》 宋 范成大

   家家腊月二十五,淅米如珠和豆煮。大杓轑铛分口数,疫鬼闻香走无处。

   锼姜屑桂浇蔗糖,滑甘无比胜黄粱。全家团栾罢晚饭,在远行人亦留分。

   褓中孩子强教尝,余波遍沾获与臧。新元叶气调玉烛,天行已过来万福。

   物无疵疠年谷熟,长向腊残分豆粥。

   3、《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宋 陆游

   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

   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

   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

   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4、《腊八日水草庵即事》 清 顾梦游

   清水塘边血作磷,正阳门外马生尘。

   只应水月无新恨,且喜云山来故人。

   晴腊无如今日好,闲游同是再生身。

   自伤白发空流浪,一瓣香消泪满巾。

   5、《腊日》 唐 杜甫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婴下九霄。

5.腊八节有关的诗句有哪些

   1、腊八祝福

   天寒地冻腊八粥,暖暖亲情涌心头。

   电邮动画与健康,获益多多忙稽首。

   2,《腊八粥》——(清)李福

   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糁入。

   用以供伊蒲,籍之作功德。僧民多好事,踵事增华饰。

   此风未汰除,歉岁尚沿袭。今晨或馈遗,啜这不能食。

   吾家住城南,饥民两寺集。男女叫号喧,老少街衢塞。

   失足命须臾,当风肤迸裂。怯者蒙面生,一路吞声泣。

   问尔泣何为,答之我无得。此景望见之,令我心凄恻。

   荒政十有二,蠲赈最下策。悭囊未易破,胥吏弊何数。

   所以经费艰,安能按户给。吾佛好施舍,君子贵周急。

   愿言借粟多,苍生免菜色。此去虚莫尝,嗟叹复何益。

   安得布地金,凭仗大慈力。倦然对是的,趾望丞民立。

   3、《大腊》——(晋)裴秀

   日躔星记,大吕司晨。玄象改次,庶众更新。岁事告成,八蜡报勤。

   告成伊何,年丰物阜。丰禋孝祀,介兹万祜。报勤伊何,农功是归。

   穆穆我后,务兹蒸黎。宣力葘亩,沾体暴饥。饮飨清祀,四方来绥。

   充仞郊甸,鳞集京师。交错贸迁,纷葩相追。掺袂成幕,连衽成帷。

   有肉如丘,有酒如泉。有肴如林,有货如山。率土同欢,和气来臻。

   祥风协调,降祉自天。方隅清谧,嘉祚日延。与民优游,享受万年。

6.关于腊八的古诗

   1、《腊八》——(清)夏仁虎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

   对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2、《腊节》——(北齐)魏收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

   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3、《腊日》——(唐)杜甫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婴下九霄。4、《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宋)陆游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

   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

   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5、腊八祝福天寒地冻腊八粥,暖暖亲情涌心头。

   电邮动画与健康,获益多多忙稽首。6、腊八日水草庵即事清水塘边血作磷,正阳门外马生尘。

   只应水月无新恨,且喜云山来故人。晴腊无如今日好,闲游同是再生身。

7.描写腊八的诗句

   腊八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争相咏颂腊八节,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1、清·顾梦游——《腊八日水草庵即事》 清水塘边血作磷,正阳门外马生尘。 只应水月无新恨,且喜云山来故人。

   晴腊无如今日好,闲游同是再生身。 自伤白发空流浪,一瓣香消泪满巾。

   2、晋·裴秀——《大腊》 晋时河东闻喜人裴秀,由魏仕晋,不觉又到岁终腊日,提笔挥毫写出《大腊》诗一首:“日躔星记,大吕司晨。玄象改次,庶众更新。

   岁事告成,八腊报勤。告成伊何,年丰物阜。

   丰裎孝祀,介兹万祜。报勤伊何,农功是归。

   穆穆我后,务蕾蒸黎。宣力菑亩,沾体暴肌。

   饮飨清祀,四方来绥。充仞郊甸,鳞集京师。

   交错贸迁,纷葩相追。掺袂成幕,连衽成帷。

   有肉如丘,有酒如泉。有肴如林,有货如山。

   率土同欢,和气来臻。祥风协调,降祉白天。

   方隅清谧,嘉祚日廷。与民优游,享寿万年。”

   诗中描述了古代腊祭时,祭祀百神,向百神报告“年丰物阜”的好年景,感谢百神保佑万事成功的场景。3、北齐·魏收——《腊节》 诗曰:“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

   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写出了寒凝大地、数九隆冬时节,人们在桌上摆上肉酒以祭祀百神,感谢百神的福佑,抒发久已宿居于心中的敬神之情。

   4、唐·杜甫——《腊日》 诗曰:“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

   从诗句中可以看出,往年的腊日天气还很冷,温暖离人还很遥远。而当年腊日气候温和,冰冻全消。

   诗人高兴之余准备辞朝还家,纵酒狂饮欢度良宵,但此时此刻,他又因感念皇帝对他的恩泽,不能随便走开。5、宋·陆游——《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诗曰:“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

   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

   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诗中写道,虽是隆冬腊月,但已露出风和日丽的春意。

   柴门里草烟漠漠,野河边有许多牛经过的痕迹。腊日里人们互赠、食用着佛粥(即腊八粥),更感觉到清新的气息。

   6、清·李福——《腊八粥》 清代《清嘉录》引用了李福的《腊八粥》一诗:“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

   用以供伊蒲,藉之作功德。僧民多好事,踵事增华饰。

   此风未汰除,歉岁尚沿袭。今晨或馈遗,啜这不能食。

   吾家住城南,饥民两寺集。男女叫号喧,老少街衢塞。

   失足命须臾,当风肤迸裂。怯者蒙面走,一路吞声泣。

   问尔泣何为,答之我无得。此景望见之,令我心凄恻。

   荒政十有二,蠲赈最下策。悭囊未易破,胥吏弊何敦。

   所以经费艰,安能按户给。吾佛好施舍,君子贵周急。

   愿言借粟多,苍生免菜色。此去虚莫偿,嗟叹复何益。

   安得布地金,凭杖大慈力。倦然对是的,趾望丞民粒。”

   这首诗详尽地描述了腊八粥的起源和制作方法,同时还反映了旧时荒政歉收、百姓饥饿和佛寺施粥的情景,思想内容极为深刻。7、清·道光帝——《腊八粥》 清代,朝廷于腊八这天,有赐粥的风俗。

   清道光皇帝曾作诗《腊八粥》:“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

   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

   童稚饱腹庆州平,还向街头击腊鼓。”可以想见,施散腊八粥和皇家食用腊八粥必然是万头攒动,人涌如潮。

   8、清·夏仁虎——《腊八》 诗曰:“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圣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

   诗中描写道,腊八一到,民间家家户户都要煮腊八粥吃,而朝廷乃当世活佛,他也要到雍和宫煮粥奉佛并赐大臣、诸王、宫妃等。据文献记载,清代雍和宫有四口煮粥的大锅,锅最大的直径为二米,深一米五,可容米数担。

   熬粥时,第一锅粥是奉佛的,第二锅粥是赐给太后和帝后家眷的,第三锅粥是赐给诸王和少主府的,第四锅粥是赐给喇嘛的。

8.腊八节诗句有哪些 古诗词中有哪些关于腊八节的描写

   岂应今腊八

   寒暖违时节,于民有弗堪。

   岂应今腊八,恰似旧春三。

   夜□蒸肤汗,朝壶溢唾痰。

   浑疑北风雪,不肯到江南。

   出自:《腊八日未雪不寒》

   年代:宋 作者: 方回

   还待腊八冰

   心王宁,六国清。

   百川潮落,四海浪平。

   其如轇轕情尘,当遵古佛制,

   若也沉昏道眼,还待腊八冰。

   心王辽邈,孰睹其形。

   记得柏岩问洞山,观察使姓什么,不委他姓。

   名什么,不委他名。

   殆传尊贵语,举目隔神京。

   相留过夏,曲徇人情。往往都来欠一程。

   出自:《偈颂一百零九首》 年代:宋 作者: 释可湘

  

关于清明风俗的诗句

  1. 描写清明节习俗的诗句

   1、《清明日》左河水

   年欢未尽又清明,雨燕声咽柳失魂。

   寂静青山人陡涌,冥钱纸烛祭先陵。

   2、《 清明》左河水

   柳垂阡陌雨沉沉,千里子孙赶上坟。

   处处青山烟雾起,焚香祭拜悼先人。

   3、《苏堤清明即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4、《郊行即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5、《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6261696475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431343630倒。

   6、《长安清明言怀》 顾非熊

   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

   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雨初晴。

   客中下第逢今日,愁里看花厌此生。

   春色来年谁是主,不堪憔悴更无成。

   7、《清明日园林寄友人》贾岛

   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

   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

   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

   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

   8、《 清明日与友人游玉粒》 来鹄

   几宿春山逐陆郎,清明时节好烟光。

   归穿细荇船头滑,醉踏残花屐齿香。

   风急岭云飘迥野,雨余田水落方塘。

   不堪吟罢东回首,满耳蛙声正夕阳。

2. 与清明习俗有关的诗词有哪些

   清明习俗有关的诗词:

   清 明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清 明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清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赠韩道士

   唐白居易

   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

   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

   中桥车马长无已,下渡舟航亦不闲。

   冢墓累累人扰扰,辽东怅望鹤飞还。

   清明日忆诸弟

   唐韦应物

   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

   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

   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长安清明

   唐韦庄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清明日

   唐温庭筠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

   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

   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3. 清明的习俗和古诗词有哪些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春景》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黄庭坚《清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高翥《清明日对酒》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张先《青门引·春思》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冯延巳《鹊踏枝·清明》关于清明古诗词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王禹偁《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晏殊《破阵子·春景》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黄庭坚《清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高翥《清明日对酒》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张先《青门引·春思》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

   ——冯延巳《鹊踏枝·清明》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王禹偁《清明》习俗郊外踏青清明节在公历04-06日,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至后10天,有些地方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蕴含着精神信仰和节俗礼仪等内涵。

   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敬天法祖传统文化习俗自古以来代代相传,清明扫墓祭祖习俗经历代沿袭已成为固定的礼俗主题。

   虽然清明节日的禁火与寒食习俗在宋代才揉合定型普及成为全国民间习俗,但清明节扫墓祭祖、礼敬祖先习俗早已有之。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踏青、扫墓之外,在历史发展中还吸收了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清明节扫墓祭祖的节俗传统自古持续不断,就是到了当今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墓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等,又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祖先的追念。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

  

扩展资料: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弘扬孝道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历史悠久,源于上古时代的春祭活动,春秋二祭,古已有之,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节形成的重要因素。

   清明兼具节气与节日两大内涵,清明节气在时间和气象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清明节气是上古干支历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廿四个特定节令之一,处在生气旺盛的时节,也是阴气衰退的时节。

   清明时节,吐故纳新、生气始盛、气温升高、万物皆洁齐,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段。清明节将节气与民俗融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

   清明礼俗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清明节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日子,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

   经历史发展演变,清明节吸收融合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4. 关于清明习俗的诗句有哪些 清明节的经典诗句古诗大

   《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

   唐戴叔伦

   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

   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

   传镜看华发,持杯话故乡。

   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

   清明后登城眺望-唐刘长卿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

   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清明日曲江怀友-唐罗隐

   君与田苏即旧游,我于交分亦绸缪。

   二年隔绝黄泉下,尽日悲凉曲水头。

   鸥鸟似能齐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

   寡妻稚子应寒食,遥望江陵一泪流。

   关于描写清明节的诗句之二

   寒食-唐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清明即事-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清明-唐孙昌胤

   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

   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

   沈冥惭岁物,欢宴阻朋知。

   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

   清明日忆诸弟-唐韦应物

   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

   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

   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长安清明-唐韦庄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关于描写清明节的诗句之三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关于描写清明节的诗句之四

   清明-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宋王禹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5. 关于清明节的来历 习俗 诗句

   来历: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经过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正确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习俗:一、扫墓祭拜。为先人清扫坟墓,除杂草,修缮。

   于坟前备好茶酒、菜品进行祭拜,可叩头行礼,也可围坐倾诉思念,还可进行聚会。二、踏青。

   又叫寻春、探春、踏春。就是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

   春暖花开,春回大地,到处一遍生机勃勃的景象,在此期间踏春正合适。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

   ——出自清代诗人顾太清的《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 出自宋代诗人晏殊的《破阵子·春景》。

6. 清明习俗的相关古诗

   1、《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寒食野望吟》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3、《清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赠韩道士》白居易

   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

   中桥车马长无已,下渡舟航亦不闲。冢墓累累人扰扰,辽东怅望鹤飞还。

   4、《清明》杜甫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

   十年蹴鞠将怀远,万里秋千习俗同。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锈中。春去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

7. 清明节的习俗 古诗 来历

   清明节的习俗如下:1.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2.射柳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

   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清明节古诗如下: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宋代:吴文英听风听雨过清明。

   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

   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译文:听着凄风苦雨之声,我独自寂寞地过着清明。

   掩埋好遍地的落花,我满怀忧愁地起草葬花之铭。楼前依依惜别的地方,如今已是一片浓密的绿荫。

   每一缕柳丝,都寄托着一分柔情。料峭的春寒中,我独自喝着闷酒,想借梦境去与佳人重逢,不料又被啼莺唤醒。

   西园的亭台和树林,每天我都派人去打扫干净,依旧到这里来欣赏新晴的美景。蜜蜂频频扑向你荡过的秋千、绳索上还有你纤手握过而留下的芳馨。

   我是多么惆怅伤心,你的倩影总是没有信音。幽寂的空阶上,一夜间长出的苔藓便已青青。

   清明节的来历如下: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寒食节正确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8. 关于清明节的来历 习俗 诗句

   清明节又称寒食节。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太子重耳被奸人所害,被迫逃亡。重耳的身边有一个随从叫介子推,一直跟着他。

   后来重耳饿得快要死掉介子推就将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煮熟了给重耳充饥。后来重耳回国做了皇帝,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晋文公,他论功行赏,将当年一直跟随自己人分别封赏,竟然唯独忘记了介子推。

   介子倒也不计较,两袖一挥,就带着自己的老母亲上山隐居去了。后来经人提醒,晋文公想起了介子推这个大恩人,于是派人去请介子推出山,他不肯。

   于是晋文公亲自去请,介子推还是不愿意。晋文公也是够绝,他想了一个绝招,就是放火烧山,想借此把介子推逼出来,介子推更绝,情愿活活被烧死也不愿下山。

   悲剧就这样造成了。介子推被烧死在一棵柳树下。

   介子推在死前留有血书一封,上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很伤心,于是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就是说家家户户都不许生火,只喝凉水,吃冷食。第二年到了介子推的忌日的时候,晋文公又去祭拜,竟然发现当初介子推被烧死的那棵柳树竟然重新长出了新叶,晋文公十分感慨。

   又想起介子推生前所倡导的清明政治,于是将这一天定为清明节,而柳树就是清明树。所以“清明”这两个字代表的更多的是一种政治思想。

   经过千百年的流传,清明的习俗已经多种多样,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据载,辽代风俗最重清明节,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仕女云集,踏青之风也极盛。新中国成立后,人们都在这天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辈。

   最上口的就是咱们都学过的这首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9. 清明节来源 习俗 诗句

   清明节起源编辑本段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元宵节)、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

   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的起源,据说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清明节从2008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

   清明节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

   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 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所在地原叫“定阳”,被晋文公更名为“介休”,意为介子推休息之地。

   现绵山已由当地人民开发为著名旅游景区,其中一重要景点就是高大的介子推母子石像,介子推成为当地人民效忠两全的人物的代表。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

   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

   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

   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

   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据载,辽代风俗最重清明节,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仕女云集,踏青之风也极盛。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

   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

   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插柳戴柳。

   因为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

   “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

   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

   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

   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寒食究竟在清明的前几日?有几种说法。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冬至后一。

  

有节日风俗的古诗

  有节日风俗的古诗如下:

  1、《己酉新正》

  叶颙 · 元代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2、《甲午元旦》

  孔尚任 · 清代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3、《迎春》

  卢道悦 · 清代

  律转鸿钧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

  4、《拜年》

  文征明 · 明代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5、《除夜》

  戴复古 ·宋代

  扫除茅舍涤尘嚣,一炷清香拜九霄。

  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

  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筳开听颂椒。

  野客预知农事好,三冬瑞雪未全消。

  非常高兴能与大家分享这些有关“清代风俗诗有哪些”的信息。在今天的讨论中,我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主题。感谢大家的参与和聆听,希望这些信息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