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颐之年是多少岁 为什么把100岁叫做期颐之年?

发布日期:2024-09-21         作者:嘉怡生活网

  期颐之年指的是一百岁。

  期颐之年是古代年龄称谓之一,古时候称百岁为期颐之年。源于汉时戴圣所辑的《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为,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

  期颐,期是期待,颐是供养,意谓百岁老人饮食起居不能自理,一切需期待别人供养或照顾。据说在云南罗平富乐下菜园村有一块古匾“期颐人瑞”,说的是该村王姓老人曾经活到一百多岁,所以有这个称呼。

  从懵懂无知到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再到七十岁的古稀之年,八十岁的仗朝之年,九十岁的鲐背之年,人一生的中大起大落可以说已经经历完毕,身体的机能也极为衰老。所以到百岁的期颐之年时,老人最需要的就是家人的陪伴与照顾。

古代年龄称谓:

  1、赤子:初生的婴儿。

  2、襁褓:不满周岁,指婴幼儿时期。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孩提:二三岁的儿童,亦作“孩抱”。

  4、始龀:七八岁的儿童,儿童开始换牙年龄。

  5、垂髫:指三四岁到九岁的儿童。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自然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6、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儿童,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7、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少女。

  8、及笄: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

  9、束发:指男子十五岁。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10、弱冠: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用于女子。这时男子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11、花信年华: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

  12、而立之年:三十岁。指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

  13、不惑:四十岁。指人活到四十岁,应该能很好的控制情绪的变化,遇事能明辨不疑。

  14、知天命:五十岁。指一个人到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对个人荣辱已经淡然。

  15、耳顺:六十岁。指人活到六十岁,听得进逆耳之言。

  16、花甲:指六十岁。花甲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号繁多且相互交错,又称花甲。

  17、古稀之年:七十岁。

  18、耄耋之年:八九十岁。指年纪很大的人。

  19、鲐背之年:古人九十岁的别称,泛指长寿老人。

  20、期颐之年:一百岁。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为什么把100岁叫做期颐之年?

  《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期是期望,颐是养。就是说,人活到一百年,是期望中的高寿,所以到了这个年龄,就要很好地养起来。于是,后人把“期颐”作为百岁的代称。

  期颐之年,出自《礼记·曲礼上》,用以指活到百岁之人。

  拼音:qi yi zhi nian

  期颐:百岁之人。 源于汉时戴圣所辑的《礼记·曲记篇》:"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八十曰耄,九十曰耋……百年曰期颐。" 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 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即生活起居待人养护。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意思是这时饮食起居期待子孙奉养照顾了。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好了,今天关于“期颐之年是多少岁”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期颐之年是多少岁”有更全面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