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
《出师表》创作背景:蜀汉公元223年(建兴元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于公元227年(建兴五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即这篇《出师表》。
扩展资料:
《出师表》赏析:
两段文字叙述了三件事:三顾茅庐;临危受命;白帝城托孤。这三件事,无论对于诸葛亮本人还是对于西蜀国内抑或对于整个中国历史都是浓墨重彩的篇章,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举重若轻,一百多字叙述三件大事,这样词约义丰的处理,反而使读者慢下来缓下来,一点点沉浸在文字中。
诸葛亮自称“布衣”乃一介平民,生平无大志“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释义:只想在乱世里苟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间扬名显身,甚至说自己“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幸得先帝三顾草庐才有了施展才华的平台。
为蜀汉奔走效劳助刘备登上大位如此显赫的功绩,他只字未提,仅用“二十有一年矣”,释义:以来二十一年了一语匆匆带过。
白帝城刘备病逝,江东北魏虎视眈眈,诸葛亮蜀汉大任系于一肩,他只言“夙夜忧叹”。“布衣”“苟全”“卑鄙”“草庐”“驱驰”“谨慎”“恐”这些用词,极度谦逊,如诸葛亮其人,低调内敛不事张扬,读来让人情动于衷而形之于外了。
参考资料:
前后出师表各是多少字?不算标点符号。 10分
前后出师表各是多少字?不算标点符号。 10分
你觉的不靠谱怎么还来这里问呢
诸葛亮的出师表一共有多少个字?不算标点。
前出师表有754个字,后出师表有761个字。共1515字
出师表多少字'
前出师表758字
后出师表764字
加一起1522字
用word一算不就出来了
出师表有多少个字
738(加标点)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博弈三国 经纬天下:《后出师表》
公元228年春,诸葛亮诱兵斜谷、实出祁山,收降陇右三郡、震慑关中。但由于马谡失街亭,首次北伐功败垂成。是年冬,诸葛亮准备再次北伐。
当此出兵之际,他上书蜀汉皇帝刘禅,驳斥朝中怠战之议、阐述蜀汉北伐之因,也就有了《后出师表》。
诸葛亮与出师表
《前出师表》尽现老臣忠心,情胜于理;《后出师表》毕露丞相远见,理胜于情。此文,雄辩之辞递进,战略析理透彻。其中闪烁的大眼界、大格局、大韬略,即便在今天,都值得我们反复拜读品鉴。《后出师表》速览
《后出师表》总共633字,按总分总的结构布局,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宗明义,正论北伐之因。
一是“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北伐是蜀汉政权合法性所在。
二是“是故托臣而弗疑也”,北伐是先帝遗命。
三是“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北伐是形势所迫。
四是“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北伐已时机成熟。
白帝托孤
第二部分,条分析理,反斥北伐非议。
以高祖刘邦的涉险被创,驳斥坐定待胜。
以刘瑶、王朗的不战而亡,驳斥长策取胜。
以曹操的创业艰险,论证危而后定的必然。
以曹操的征战挫折,强调失败不能阻止北伐。
以蜀汉军力之衰减,阐明延宕北伐将无以图敌。
以“民穷兵疲”之形势、“劳费正等”之权衡,驳斥“与贼持久”的谬论。
征伐天下的曹操
第三部分,总结陈词,总论天命与人事。
天下之事难以逆睹,眼见必然而迅即非然:曹操拊手,却功败垂成于赤壁;汉事将成,却遭“吴更违盟,关羽毁败”。
凡事如此,难以预料,所以只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于是,为臣之事,只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就但凭天命了。诸葛亮的博弈眼光
黄巾起义后,汉末大乱的帷幕正式拉开。
此幕之后的中华大地,满是流血与刀剑,而无礼乐和耒耜。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至天下三分,诸侯混战的形势总算进化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即魏、蜀、吴,三足鼎立。
三国形势
那么问题也就来了:三足鼎立是一个可持续的稳定局面吗?
首先明确的是:三足鼎立比之前的天下混战要更为秩序、更为和平、也更为稳定。天下由群雄逐鹿进入到三方博弈,这是一种进步。
而博弈的三方,就要各自审视这个局面是否可持续,审视自己在这个局面中的位置,以及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
于是,诸葛亮就站在蜀汉政权的立场上来重新审视这个三分天下的新格局。能够牵动历史行走的大英雄,首先得有识别博弈格局的眼光。诸葛亮就是这样的大英雄。那么,他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
对于蜀汉政权而言,三分天下不仅不稳定,而且极为不利。
按照《隆中对》的主张,刘备势力需坐拥荆、益两州之地,才能与曹魏匹敌,即占据今天的四川、湖南、湖北等长江中上游的广大地区,而后,联吴伐魏,一路东出秦川、一路西出荆州,两路进击则霸业可成。
隆中对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但现在的蜀汉政权,只能勉强坐拥益州一地,荆州被曹魏和东吴瓜分。所以,三分天下的格局下,蜀汉极弱,不仅无法与曹魏匹敌,甚至都不及孙吴。
《出师表》第一句话就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这就是诸葛亮对当前博弈格局的定义,这个局面不可持续,而且于己不利,“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而《后出师表》的几个用词,如“今民穷兵疲”、“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更是暴露了诸葛亮的紧迫感。此等局面,持续下去,蜀汉的结果就是一个字——“亡”。诸葛亮的博弈手段
在三分天下的博弈规则下,蜀汉的最终结果就是亡国。那么,作为蜀汉丞相的诸葛亮会采取什么博弈手段呢?
这个手段很简单,一个字“打”,两个字“战争”,四个字“北伐中原”,再具体点就是“联吴抗魏、北伐中原”。
诸葛亮北伐中原
战争是残酷的,因为要死人;战争也是昂贵的,因为要花钱。此外,战争是不确定的,现实规则下,蜀汉尚能勉强维持;而战火一起,蜀汉可能一战便被灭国。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所以,战争是政治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往往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是最后的杀器。
于是,我们就必须得问一下:除了战争就不能采取别的方法吗?比如“不战而屈人之兵”,比如“长策取胜”、比如“坐定天下”。
《后出师表》的回答是不能。这里不再赘述诸葛丞相的雄辩滔滔,而是概括丞相文辞、抽象“未解”者六,以现代视角提供一种解释框架。
首先,曹魏与吴蜀联盟构成了一个“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
在这个局面下,吴蜀必须联合。原因很简单,曹魏最强,天下九州得其六。吴蜀各自为战,任何一方都无法单独与曹魏同台竞技。也就是说,你蜀汉也罢,你孙吴也罢,根本成不了曹魏的博弈对手。即便把吴蜀捆在一起,也仅是勉强支撑。
其次,这个“囚徒困境”的局面是零和博弈的。
围棋博弈
为什么这个局面是零和的?历史使然,秦定九州便奠定了大一统政治格局;地理使然,封闭的东亚大陆就是一个零和博弈的环境;文化使然,同宗同种同文同言,想不统一实在太难;猜疑使然,曹魏猜疑吴蜀做强会伐它而吴蜀也猜疑曹魏做大会灭掉它们。
而更关键的因素是:实力不允许啊!天下九州而曹魏独得其六,为啥不努把力、完成一统天下的武功呢?曹魏绝不允许吴蜀各自为政。所以,三分天下的局面是相对稳定而不是持续稳定,是零和博弈而不是共赢合作。
第三,零和博弈各方的必然策略就是战争。
魏国在那里勤修战备、整军经武,吴蜀能在那发展生产、推行仁义吗?所以,结果就是你扩军、我经武;你占我一城、我略你一地。
战争
在囚徒困境和零和博弈的局面下,每一方的行动,并不取决于自己,而取决于对手。冷战时期,美苏制造出了足以毁灭世界好几次的核武器,双方的军队数量均以千万计。其原因就是扩军备战和制造核武器,是博弈的需要,是现实博弈的手段。只不过这种博弈手段没有发展到战争层面,便决出了胜负——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诸葛亮的被迫博弈
曹魏与蜀吴联盟,同处囚徒困境的之中。
囚徒困境中三方,玩得是零和博弈的游戏。
零和博弈的游戏中,战争是三方的必然手段。
诸葛丞相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看透了这种博弈格局,拥有改变博弈局面的意识,而且立即采取战争这一博弈手段。
诸葛亮剧照
平定南方之后便立即出兵北伐,而且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一次北伐不成,就二次北伐,二次不成,就三次、四次,要么在战争、要么就在战争的路上。(诸葛亮)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
“用兵不戢,屡耀其武”,这是史书《三国志》中,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但陈寿当真体会不到蜀汉政权的苦衷。战争不止是主动的博弈手段,也是形势所迫、逼不得已的选择。
其一,吴蜀联盟并不稳固。
关羽败走麦城
如果足够稳固就不会有“吴更违盟,关羽毁败”。而要让吴蜀联盟更稳固,就必须为联盟确定一个目标——伐魏,找到一件不得不合作的事情——战争。
如果坐以长策,不用曹魏挑唆,吴蜀之间就不定生出什么龌龊之事。而吴蜀但有嫌隙,其结果就是曹魏坐收渔翁之利,就会形成秦与六国的关系——六国争相割地以赂秦。
其二,魏国只能越来越强而蜀汉只能越来越弱。
天下九州魏得其六
蜀汉之精兵,用诸葛亮的话说,“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从刘备起事到入住青州、再到依附刘表、再到赤壁之战,就是蜀汉精锐的聚合过程,当真是数十年所纠合的四方精锐。“非一州之所有”,简单说,就疲敝的益州之地,不仅没有强兵也没有悍将,不是地域歧视,关键是这里就没有足够的人口基数。又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米四十馀万斛,金银各二千斤,锦绮彩绢各二十万匹,馀物称此。
90万百姓、10兵,蜀国也就100多万人。而魏国呢?433万人。吴国呢?256万人。看数字就够了,我们也就知道诸葛亮为什么说会“坐而待亡”了。
其三,做个强势鹰派,先下手为强,率先改变博弈规则。
有时候,你必须外强中干一点、必须虚张声势一下。因为你本身就怂、你本身就弱,不这么做就争不到好处。
流氓不见得比你拳头更硬,但他之所以能让你害怕,就是因为他外强中干了、他先声夺人了。可能,你会跟他硬碰硬,也可能去叫警察,但大多数人会让渡利益而息事宁人。
而蜀汉北伐的道理就是如此,要做个“流氓”,或者用个专业术语叫鹰派。
鹰派
当此形势下,施长策、坐定天下,是曹魏的手段,而绝不是弱蜀的手腕。蜀汉的手段就是要先下手为强,率先改变游戏规则,打破当前的力量均势。诸葛亮首次北伐的目标,也不是什么一战定洛阳,而是从曹魏手中拿下陇右之地,或进一步图谋关中之地。实现这个目标、而有了这个资本,“流氓”也就可以改变“流氓”手段,洗白成“土豪”或“士绅”了。到那个时候,咱们在讨论一下“长策取胜”的好处,而现在不能,现在就得战争。
总结:诸葛亮的不确定性博弈
怎么才能实现王健林的一个小目标:先赚它一个亿。
王健林的小目标
有一个简单方法,那就是拿100个亿存银行,坐等1个亿的利息。
但是,如果没有100个亿怎么办,那就买**,而且要以20为基数倍投买入。
这么买**,不是赌博吗?那我还不如去买股票,也可以,但如果资金少的话,你就得满仓加杠杆的买,还得赌博、还得冒险。无论是买**还是买股票,都是一种冒险,都是在追求一种不确定性。
在三国这个零和博弈的游戏中,诸葛亮手中就没有100个亿的筹码,所以他只能选择不确定性的博弈,满仓加杠杆地赌国运、不计代价地发动战争。
诸葛亮 夕阳下
所以,与其说诸葛丞相在参与博弈,不如说他在重新设计博弈。
魏蜀吴三家在斗地主,你叫一分、我叫二分、他叫三分。于是,诸葛亮说:这么玩太累,咱们比大小、一把定输赢吧。
财大气粗的魏国肯定不会同意,而小康之家的吴国也不会买账。
三国斗地主
你们俩不同意是吧?也行,因为你们都是凡人,只懂遵守规则,或者小打小闹地藏张牌、违反一下规则。而我诸葛亮要玩就玩大的,我要重新设计这场游戏。咱们战场上见分小,逼着你们跟我比大小。
充满不确定性的战争,就是一把定输赢的豪赌。蜀汉虽弱,但不是没有赢的可能。而拼耗国力的长策博弈,则蜀汉必败。
甲午战争,日本就玩了一场赌国运的战争。
甲午中日对比
国家实力,日本不如大清,中国的经济总量和人口数量都是碾压日本的;军事实力,日本也不如大清,北洋舰队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四;承受能力,日本也不如大清,大清败了不至亡国,而日本败了就可能亡国。但是,日本就是敢挑起战争,而且打赢了。甲午战败,彻底改变了中日之间的博弈局面。
日俄战争,日本又玩了一场赌国运的战争。国家实力、军事实力以及承受能力还是如此不堪。但是,日本仍是挑起战争,而且打赢了。日俄战后,彻底改变了东亚地区的博弈局面。
日俄战争作战图
当然,偷袭珍珠港这场赌国运的战争,日本却输了,所以只能无条件投降,不仅淡出强国之列,而且基本就相当于亡国。
诸葛丞相,就是想要这样的结果。但是天不假时,曹魏不是大清也不是沙俄。与孔明先生同堂竞技的,也都是狠角色。
然而,尽现丞相大智大勇的《后出师表》,当真值得我们拜读一番、品味一番、深思一番。
诸葛亮的出师表全文多少字
前出师表758字,后出师表764字,加一起1522字。《出师表》是三国时期(227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克复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出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
这篇表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全文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洛阳);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文章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多以四字句行文。
这篇文章入选部编版义务教育语文九年级下册教科书。
原文:
朝代:蜀汉
作者: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白话释义:
先帝创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如今天下分为三国,我们蜀汉国力困弊,这真是危急存亡的时刻啊。然而侍卫臣僚在内勤劳不懈,忠心的将士在外舍身忘死,这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在您的身上进行报答。
您应该广泛听取臣下的意见,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的美德。激发志士的勇气,不应当妄自菲薄。援引不恰当的譬喻,以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
宫禁中的侍卫、各府署的臣僚都是一个整体,赏罚褒贬,不应有所不同。如有作恶违法的人,或行为忠善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以显示陛下处理国事的公正严明。不应该有所偏爱,使宫内宫外执法不同。
侍中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都是善良诚实、心志忠贞纯洁的人,因此先帝选拔他们留给陛下。我认为宫中之事,无论大小,都去咨询他们,然后施行,必能弥补缺失,集思广益。
创作背景
汉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汉建兴元年(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
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建兴五年(227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即这篇《出师表》。
诸葛亮的后出师表有多少字?
后)出师表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怫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弩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合、邓铜等,及驱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丛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shuba
好了,今天关于“后出师表多少字”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后出师表多少字”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