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鸿对什么 人人皆知徐悲鸿善于画马,他对中国绘画有什么贡献呢?

发布日期:2024-10-25         作者:嘉怡生活网

  并非他对马情有独钟,而是他笔下最厉害的是马,就如同乔丹、姚明对篮球情有独钟一样。

  学画是他从小就跟着他爹学,有爱好,对于励志学画,一个是中国的落后收到了国外的欺凌,二是他自己在出国深造时受到了洋学生的蔑视吧。

  简介

  徐悲鸿9岁起正式从父习画,每日午饭后临摹晚清名家吴友如的画作一幅,并且学习调色、设色等绘画技能。10岁时,已能帮父亲在画面的次要部分填彩敷色,还能为乡里人写“时和世泰,人寿年丰”等春联。13岁随父辗转于乡村镇里,卖画为生,接济家用。背井离乡的日子虽然艰苦,却丰富了徐悲鸿的阅历,开拓了其艺术视野。17岁时,徐悲鸿独自到当时商业最发达的上海卖画谋生,并想借机学习西方绘画,但数月后却因父亲病重而不得不返回老家。志向高远的徐悲鸿在20岁时再度来到上海,开始了新的人生起步。在友人的扶助下,他考入法国天主教会主办的震旦大学,为日后的赴法留学打下了一定的法语基础。其间认识了著名的油画家周湘、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高奇峰、高剑父,在画作上得到了他们的赞许和指点,增强了绘画创作的信心。他还结识了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在其影响下确立了自己的创作思路。在康氏“鄙薄四王,推崇宋法”的艺术观念影响下,他对只重笔墨不求新意的“四王”加以贬薄,认为只有唐代吴道子、阎立本、李思训,五代黄筌,北宋李成、范宽等人的写实绘画才具精深之妙。在康有为的支持下,他观摩各种名碑古拓,潜心临摹《经石峪》、《爨龙颜碑》、《张猛龙碑》、《石门铭》等,深得北碑真髓,书法得以长进。后获得赴日本东京研究美术的资助,在日本,徐悲鸿饱览了公私收藏的大量珍品佳作,深切地感受到日本画家能够会心于造物,在创作上写实求真,但在创作上缺少中国文人画的笔情墨韵,无蕴藉朴茂之风。

  徐悲鸿从日本归国后受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在京期间,相继结识了蔡元培、陈师曾、梅兰芳及鲁迅等各界名人,深受新文化运动思潮的影响,树立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旅欧深造 孜孜不倦

  在北洋政府的资助下,24岁的徐悲鸿到法国学习绘画。抵欧之初,他参观了英国的大英博物馆、国家画廊、皇家学院的展览会以及法国的卢佛宫美术馆,目睹了大量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优秀作品。徐悲鸿深深感到自己过去所作的中国画是“体物不精而手放佚,动不中绳,如无缰之马难以控制。”于是,他刻苦钻研画学,并考入巴黎美术学校,受教于弗拉芒格先生,开始接受正规的西方绘画教育。弗拉芒格擅长于历史题材的人物画,其画作不尚细节的刻画而注重色彩的和谐搭配与互衬,对徐悲鸿日后油画风格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

  徐悲鸿每日乐此不疲地进行西洋画的基本功训练,上午在巴黎美术学校学习,下午去叙里昂研究所画模特儿,有时还抽空去观摩各种展览会。此期间他有幸结识了著名画家柯罗的弟子艺术大师达仰,每星期日携画到达仰画室求教。达仰“勿慕时尚,毋甘小就”及注重默画的艺术思想对他影响较大,使得他没有追随当时法国日渐兴盛的现代派画风,而是踏踏实实地钻研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学院派艺术,在继承古典艺术严谨完美的造型特点的同时,掌握了娴熟的绘画技巧。留学4年之后,徐悲鸿的绘画水平已达到可与欧洲同时期的艺术家相媲美的地步,其油画作品《老妇》入选法国国家美术展览会(沙龙)。

  由于北洋政府一度中断学费,徐悲鸿被迫转至消费水平较低的德国柏林。在那里,徐悲鸿仍然不放过每一个学习的机会。他求教于画家康普,到博物馆临摹著名画家伦勃朗的画作,并且常去动物园画狮子、老虎、马等各种动物,以提高自己的写生能力。

  当徐悲鸿重新获得留学经费后,便立即从德国返回法国继续学习。他抓紧每一寸时光,在名师们正规而系统的训练和他本人孜孜不倦的努力钻研下,绘画水平日渐提高,创作出一系列以肖像、人体、风景为主题的优秀的素描、油画作品,如《抚猫人像》、《持棍老人》、《自画像》等。

  徐悲鸿在旅欧的最后阶段还先后走访了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意大利的米兰、佛罗伦萨、罗马及瑞士等地。美丽的异国风光令他陶醉,欧洲绘画大师们的佳作令他受益匪浅。长达8年的旅欧生涯,塑就了他此后一生的审美意趣、创作理念和艺术风格。

  若无其事的牛人

  徐悲鸿早年在法国巴黎学画时,收到美术界留学生一份赛画的邀请书。他因为作画来迟了一步,一跨进会堂,见有个空位,便坐了下来。他环视现场,发现列坐在两旁的人们正用不同神色的眼睛盯着他。怎么回事?再一看,原来自己坐到了正中的首席上。徐悲鸿这才明白过来,他的心怦怦直跳。就乖乖地下去吗?不,不能下去!我不能给中国人丢脸,于是他若无其事地端坐在首席上。

  “徐悲鸿若无其事的坐在首席上”说的就是这件事。

  接着徐悲鸿就以自己高超的技艺挫败了一些外国人的挑衅,并为中国人赢得了声誉!

  .....................................

  徐悲鸿笔下的马

  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 徐悲鸿一生所画奔马图非常多,比较有名的是右图这幅从这幅画的题跋上看,此《奔马图》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他连夜画出《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 在此幅画中,徐悲鸿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有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面。 徐悲鸿早期画的马颇有一种文人的淡然诗意,显出"踯躅回顾,萧然寡俦"之态。至抗战爆发后,徐悲鸿认识到艺术家不应局限于艺术的自我陶醉中,而应该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将艺术创作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马成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而建国后,他的马又变"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的象征,仍然是奔腾驰骋的样子,只是少了焦虑悲怆,多了欢快振奋。 一幅画着六匹马的图叫《奔马图》。画高3.26米、宽1.12米的这幅被列入国家一级文物的徐悲鸿平生所绘最大《奔马图》 真迹。大师采用了豪放的泼墨和劲秀的线描写意方法,着重刻画出马的神韵和气质。画中的马雄骏、矫健、轻疾,颇有“瘦骨铜声”之美感,奔马强壮有力,生气勃勃,这幅《奔马图》不仅表现了马的精神和特征,更赋予了画家自己的个性和理想——为振兴民族艺术而奋斗! 这幅画是徐悲鸿他跟在六匹马旁跑,通过观察。回到家里,把他认为最精彩的片断画下来。你看!那六匹马的神态、动作各不相同。有的四脚腾空;有的前脚落地后脚翘起;有的……徐悲鸿不愧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画家。他画的《奔马图》中的马是栩栩如生的。他把我也引到画中去。 1962年春天,周恩来总理来宝光寺视察,看见徐悲鸿这幅“奔马”大中堂,赞叹不已,亲自量了画的纵横尺寸后说:“这是我所见到悲鸿马画中最大的一幅,要妥善保存。”

  ......................................................

  徐悲鸿励志学画

  一天,一个外国学生很不礼貌地冲着徐悲鸿说:"徐先生,我知道达仰很看

  重你,但你别以为进了达仰的门就能当画家.你们中国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

  也成不了才!"

  徐悲鸿被激怒了,但是他知道,靠争论是无法改变别人的无知和偏见的,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那个外国学生,看了徐悲鸿的作品,非常震惊.他找到徐悲鸿,鞠了一躬说:

  "我承认中国人是很有才能的.看来我犯了一个错误,用中国话来说,那就是'有

  眼不识泰山'."

  徐悲鸿画马

  杰出的画家徐悲鸿特别爱画马。他笔下的许多骏马图成了艺术珍品。

  1934年春天,徐悲鸿到莫斯科国立博物馆举办画展,并为观众现场作画。那天,观众把展览厅挤得水泄不通。徐悲鸿从容地磨墨、铺纸,转眼之间,一匹活生生的骏马便出现在纸上了。观众被徐悲鸿的高超技艺征服了,大厅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这时候,一位身材魁梧的元帅拨开人群,走到徐悲鸿面前,彬彬有礼地说:

  “徐先生,我能要这幅画吗?不然,我会发疯的!”

  徐悲鸿被这位元帅的诚意感动了,他点头微笑,挥笔题上字,把这幅画送给了元帅。元帅高兴得像打了胜仗似的,和徐悲鸿热烈拥抱,大声称赞道:“徐先生,你不但是东方的一枝神笔,而且是世界的一枝神笔。你笔下的马,比我骑过的那些战马更壮美!”

  由于徐悲鸿经常画马,他对马有一种偏爱。和马在一起,听着马蹄得得,看着马御风奔驰,他觉得是一种精神享受。他的心仿佛和马一同驰骋。

  廖静文在《徐悲鸿一生》一书中回忆,一次在成都坐马车,马车夫是一位和善的老人,他爱马,马养得非常好。他举起鞭子,那匹栗色的年老的牝马便扬起那好看的蹄子,欢快地向前奔驰了。徐悲鸿喜欢这样待马的好人,他走下马车,马车夫正忙着给马预备水和饲料。“这个给你。”徐悲鸿先生忽然对马车夫说,一面从手提皮包里取出一幅折叠起来的奔马画。这是他昨天晚上才画好的。

  马车夫迷惑地抬起他那满是皱纹的前额,眯细着眼睛呆望着徐悲鸿,仿佛没有听懂他的话。“老大爷,”廖静文从旁解释说,“这是一张画,是送给你的。”马车夫那双混浊的眼睛陡然亮起来,他双手接过画,连声说:“谢谢老爷,谢谢老爷。”马车夫眼角湿润了,“我碰到好人了,今天一早,我看见一只喜鹊飞到我的窗子上,我就想,兴许有啥子喜事要来,可是,我这个穷老头儿还能有啥子喜事呢?现在,真灵验啦!”他又唠叨开了,同时用右手扯起左臂的袖口,擦去已流到面颊上的泪水。

  徐悲鸿先生握着马车夫那双粗糙得像石头般的手,连声说着“再见”,才离开他走了。

  “先生,您为什么突然要给一位不相识的马车夫一幅画呢?何况他又不知道您是谁,您是否有点过分慷慨了?”廖静文带着惊异问他。

  他十分柔和地回答说:“因为我爱马,也爱善待马的人。你看这个马车夫,既能非常熟练地驾驭,又能视马如亲人。他对马的爱打动了我的心,使我受到感动,何况他的生活很难呢!”听着徐悲鸿先生的话我也十分感动了。

  马,最能反映徐悲鸿个性,最能表达他思想感情。徐悲鸿的马受到人们喜爱,除了他所下的功夫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倾注于其中的感情,并将这种情感化作一种精神,以马为载体而表现出来。

  马,在中国人心目中始终是人才的象征,民族振奋的象征,执着于现实的徐悲鸿翻来覆去地画马,正是有所感而发,尽抒胸臆。徐悲鸿笔下的马,从来不戴缰辔,但在《九方皋》画面上黑色雌马,却例外地戴上缰辔,有人问悲鸿这是为什么,悲鸿笑着答道,“马也和人一样,愿为知己者用,不愿为昏庸制。”

  清苦生活与学画

  众所周知,美术是很花钱的,主要是纸张、颜料等,徐悲鸿发奋努力画画,,所以他要节省钱来费纸,费笔,费颜料 ,所以徐悲鸿的生活十分清苦,从侧面体现徐悲鸿刻苦学画。

人人皆知徐悲鸿善于画马,他对中国绘画有什么贡献呢?

  这么多年以来,对于徐悲鸿有着两种认知,一是四年级语文《徐悲鸿励志学画》中那个勤奋好学、傲骨英风的有为青年;一是坊间津津乐道的“徐悲鸿和他的三个女人”中的“民国渣男徐悲鸿”,其“多情而薄情”之面,似乎只有“林徽因和她的三个男人”才能与之匹敌。

  然而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真真假假过后,我们来看看徐悲鸿

徐悲鸿

  1895.7.19——1953.9.26

  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

  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

  自/幼/学/画

徐悲鸿出生在屺亭桥镇

  原名寿康,年长后改名为“悲鸿”

  父亲徐达章是私塾先生

  母亲鲁氏是位淳朴的劳动妇女

徐悲鸿9岁起正式从父习画

  学习调色、设色等绘画技能

  父徐达章像

  13岁

  随父辗转于乡村镇里,卖画为生

  日子虽然艰苦,却丰富了阅历

  开拓了其艺术视野

  17岁时

  独自到当时商业最发达的上海卖画谋生

  曾短暂求学于南京艺术学院的前身

  图via:上海美专旧照

  确/立/思/路

  在20岁时再度来到上海,其间认识了著名的油画家周湘、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高奇峰、高剑父。

  他还结识了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在其影响下确立了自己的创作思路,在康有为的支持下,他观摩各种名碑古拓,潜心临摹《经石峪》、《爨龙颜碑》、《张猛龙碑》、《石门铭》等,深得北碑真髓,书法得以长进。

  获得赴日本东京研究美术的资助,在日本,徐悲鸿饱览了公私收藏的大量珍品佳作,徐悲鸿从日本归国后受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在京期间,相继结识了蔡元培、陈师曾、梅兰芳及鲁迅等各界名人,深受新文化运动思潮的影响,树立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张猛龙碑》局部

  留/学/期/间

  1919年赴法国留学,考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学习油画、素描,并游历西欧诸国。观摩研究西方美术,达仰“勿慕时尚,毋甘小就”及注重默画的艺术思想对他影响较大。使得他没有追随当时法国日渐兴盛的现代派画风,而是踏踏实实地钻研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学院派艺术,在继承古典艺术严谨的造型特点的同时,掌握了娴熟的绘画技巧。

  他抓紧每一寸时光,在名师们正规而系统的训练和他本人孜孜不倦的努力钻研下,绘画水平日渐提高,创作出一系列以肖像、人体、风景为主题的优秀的素描、油画作品,如《抚猫人像》、《持棍老人》、《自画像》等。

  欧洲绘画大师们的佳作令他受益匪浅。长达8年的旅欧生涯,塑就了他此后一生的审美意趣、创作理念和艺术风格。

  《抚猫人像》

  《自画像》

  技/融/回/国

  学有所成的徐悲鸿在32岁这一年回到中国,开始在国内投身于美术教育工作,发展自己的艺术事业。他参与了田汉、欧阳予倩组织的“南国社”,积极倡导“求美、求善之前先得求真”的“南国精神”

  1931年日军侵华加剧,民族危亡之际,徐悲鸿创作了希望国家重视和招纳人才的国画《九方皋》,1933年创作了油画《徯我后》,表达苦难民众对贤君的渴望之情;1939年创作《珍妮**画像》,为徐悲鸿最著名的油画人物肖像之一,为支持国内抗战而作;1940年完成了国画《愚公移山》,赞誉中国民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夺取抗日最后胜利的顽强意志。

  《九方皋》

  《珍妮**画像》

  《愚公移山》

  不幸的是,这一切艺术活动因画家过早地离开人世戛然而止。

  1953年抱病指导中央美术学院教学工作,为结业班的学生讲课,为教员油画和素描进修小组上课。9月23日,担任第二次文代会执行主席,脑溢血症复发。26日晨,逝世于北京医院。

  最后,我们来欣赏一下许老先生的经典作品~

  《柳枝麻雀》/75×35.5cm/1938年/宣纸

  《秋蝉》/78×38cm/1939年/宣纸

  《壮烈之回忆》/131×77cm/1938年/宣纸

  《懒猫》/150×54cm/1943年/宣纸

  《鹰扬》/66×38cm/1939年/宣纸

  《山河百战归民主》/101×54cm/1953年/宣纸

  好了,今天关于“悲鸿对什么”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悲鸿对什么”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

    A+
标签: 悲鸿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