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梅瓶 梅花瓶是什么意思

发布日期:2024-10-28         作者:嘉怡生活网

  梅瓶是瓷器中一种常见的瓶式,它源自于我国唐代,定型于北宋时期的民窑,历经唐、宋、元、明、清及近现代,官民窑竞相生产,其基本造型特征为小口、短颈、丰肩、上腹浑圆肥硕,下腹内敛,器身无耳、环等附加堆物,体态修长,造型优美。而唐、宋代南北方所产的梅瓶各具风韵,北方民窑所产梅瓶形体修长,胫部瘦削;南方景德镇等窑所产梅瓶则略显矮胖。其基本造型大体一致,但各窑所产梅瓶在尺寸大小、曲线收放程度、高矮丰硕变化及刻印装饰风格上不尽相同,单从梅瓶的瓶口来区分,就有直口、唇口、梯形折沿口等,梅瓶在宋代称为“经瓶”,为盛酒用具,这种功能一直沿续到元、明时期。梅瓶的用途历经演变已由日用瓷转向陈设瓷。历史上它曾出现过如下主要用途:盛装酒器、插花陈设、观赏陈设、祭祀器物及墓室中辟邪消灾、清平吉祥精神含义上的风水宝瓶,又是历朝皇亲国戚与达官显贵们生前玩赏的陈设品、死后随葬的墓中物。

梅花瓶是什么意思

  梅花瓶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 、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因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丽,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

  它最早出现在唐代,在宋辽时期更为流行,并出现了许多新品种。它既是葡萄酒容器又是令人钦佩的装饰品。因此,这样的装置大多制作精美,不仅考虑了葡萄酒的储存能力,而且还注重外形美观。

  历史上,它已经在每个主要的窑系统中发现,其形状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好的,因此其形状可以被认为是中国瓷器的第一种形状。它是梅花瓶,也被称为“精瓶”。

陈设观赏:

  随着社会的发展,梅瓶逐渐具有了陈设装饰的功能,甚至梅瓶还常被作为冥器随葬,桂林明代藩王陵区出土了大量的梅瓶便是明证。这些梅瓶已成为上层统治者等级地位的标志和“风水”寓意的象征。

  明中晚期以后,梅瓶的观赏陈设作用则越来越明显。清代梅瓶多为传世品,这应与梅瓶此时主要用于陈设装饰有关。

梅瓶古代是用来做什么的

  在古代,梅瓶最初应为实用器,大多用于盛酒或其他液体物质。

  在历史上,梅瓶各大窑系都有,其造型的优美程度可以说天下第一,所以梅瓶的造型可以算是瓷器的第一造型。梅瓶器形得名比较晚,它在历史上还有一个名字,叫经瓶,这跟宋代皇家的讲筵制度有关,当时讲经也叫讲筵。讲完之后,皇帝要招待大家吃喝,当时的酒,就是装在这样的瓶子里。

  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磁州窑系有一对为白地黑花梅瓶,瓶身一书“清沽美酒”,一书“醉乡酒海”,作盛酒的用具是明白无疑的。

梅瓶的历史:

  梅瓶出现于唐代,盛行在宋代,在宋朝,民间生产了很多梅瓶,一般在大小酒铺里都能见到。宋代的梅瓶,器体一般高且偏瘦,肩部向下斜,足部长而接近于直线,底部比较小,器体的最小直径在肩部之上至口下部,处理手法多样,常有棱角分明的转折。

  

  元代除圆形梅瓶外,还有平口梅瓶、八方形梅瓶、八方倭角梅瓶,有青花、青花釉里红、釉里红等釉色。明代的梅瓶造型,比例偏低,口部圆浑厚实,没有明显的线角转折。清嘉庆年间的梅瓶造型多样,有的向宽短型发展,有的向瘦长型发展。

瓷器梅瓶的名称来历是什么?为什么叫梅瓶?

  梅瓶,小口略残,外侈,厚圆唇,短颈,丰肩敛腹,足部外撇,圈足矮浅,沙底无釉。胎体由上至下逐渐变厚,胎质细腻,粉状感突出,犹如丝绸般柔顺。胎色白中显露黄斑,圈足外沿火石红痕明显。肩部有青花楷书“内府”二字,字体工整、圆润。此瓶施白釉,釉面肥厚,釉色淡雅,局部堆釉处白中闪青,温润似玉。

  内府”梅瓶作为明王朝皇宫内廷所用之物,今流传在世的极少,除了日本安宅博物馆(即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收藏的两件“内府”梅瓶外,这件略带残缺的内府梅瓶就是目前所知我国国内仅有的一件明初“内府”梅瓶了。

  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收藏两件“内府”梅瓶,造型和风格与上件完全相同。不同的是,日本所藏的两件“内府”梅瓶皆有盖。盖为覆杯形,下大上小,曲腰,盖顶突折,上有带尖圆钮。盖腹部饰青花折枝花纹,盖顶饰柿蒂状连叶纹,盖钮饰复层莲瓣纹。整个器盖清新自然,纹饰稀疏得当,与下部羊脂白釉梅瓶相配合,更是不拘一格,别具情调。据考,内府原意为仓库,署“内府”款的瓷器最早出现在磁州窑器物上。到了明朝初年,内府含义发生了根本变化,成为皇宫内廷之义。“内府”白釉梅瓶就是当时景德镇御窑厂专门为宫廷内府烧造的器物,属官窑精品。今日本所藏的这两件梅瓶,是目前所知国内外唯一两件保存完整的“内府”梅瓶。从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看到,此两器乃出土于北京,大约在1930年左右流散到国外,后被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收藏。

上大下小的花瓶叫什么名字

  上大下小的花瓶叫梅瓶。梅瓶上边部分宽,下面部分小,整体呈上大下小的独特形状。上大下小的梅瓶,重心较高,日常使用容易倾倒,为了保持瓶体的稳定,工匠们巧妙的将瓶体重心下移,下部加厚,这样就不容易碰到了。

梅瓶历史上用来做什么

  说起喝酒,我还是有些酒量,从来没醉过也没喝过。喝酒讲究用好的酒具,古代有一种盛酒的容器,我们现在称做“梅瓶”。  在历史上,梅瓶各大窑系都有,其造型的优美程度可以说天下第一,所以我认为梅瓶的造型应该算是中国陶瓷中的“第一造型”。梅瓶跟我们传统意义上瓶子的概念有一点不同它的重心在上面,头重脚轻。我们一般会认为头重脚轻的东西看着很不舒服,但是梅瓶就看着非常舒服。梅瓶在唐代晚期出现的时候,曲线没这么圆,上下偏直,样子显得很笨。梅瓶在历史上都是装酒的,往往直接写明,比如“清沽美酒”、“武林城里崔家酒,天上应无地下有”,相当于直接的广告词。冯小刚导演拍的**《夜宴》中,道具就有用得不当的地方:皇帝身后搁俩梅瓶。我说,那就是俩酒瓶子,相当于今天拍一个国家***的纪录片,***身后却搁俩二锅头瓶子,都比较跌份儿。现代人对历史的误解,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来,所以我老说“容器的革命是文明革命的坐标”,容器的每一次革命都蕴涵着大量的信息。“梅瓶”这种器型得名比较晚,它在历史上还有一个名字,叫“经瓶”。这跟宋代皇家的经筵制度有关。凡是皇帝,无论小时候受过多好的教育,长大后一定还要再学习,接受再教育。作为中国的最高统治者,要虚心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这就是经筵制度,这个制度一直持续到明清时期。讲经的时候要喝酒,这又跟我们的文化习俗有关。当时“讲经”也叫“讲筵”,讲完经后,皇帝要招待大家吃喝,就是说皇帝作为学生,在听老师讲完后要反过来招待老师一下。皇家招待的等级是非常高的,当时的酒就是装在这样的瓶子里,所以它又叫“经瓶”。到了近代,“梅瓶”这个新名字出现了:一是由于讲筵制度废弃了,旧的名字不大相称;二是瓶子的功能发生了变化,文人喜欢用它插花它的口很小,文人认为这和瘦骨嶙峋的梅枝是相匹配的,插一枝梅花显得特别雅致,要是插一朵牡丹就不美,所以它的新名字就叫“梅瓶”。人民网  词典  经筵制度  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它在宋代正式制度化,为元、明、清历代所沿袭。经筵制度在清代持续时间很长。单就狭义的“经筵典礼”而言,顺治十四年(1657)首开经筵,至咸丰十年(1860)最后一次举行经筵大典,持续两百余年。如就广义的“经筵制度”而言,从皇太极崇德元年(1636)改国号为清起,至宣统三年(1911)止,整个清代都存在以“研经论史”为主要内容的御前讲席。经筵制度是与中国古代社会最高统治者密切相关的一项教育制度。  梅瓶的功能  除了盛酒,梅瓶还有插花、装饰和陪葬品的功用。陪葬品可以算祭祀一类。大量的梅瓶能够出土,主要跟它祭祀有关,我们今天能看到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梅瓶。

梅瓶是什么样的?

  梅瓶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瓷瓶,因其瓶口小能插梅枝而得名。宋代称“经瓶”,用以盛酒。宋元时期各地瓷窑均有烧制,其中宋代的梅瓶以景德镇青花梅瓶最为精湛,造型多为高而瘦,肩部向下斜,足部长而接近于直线,底部比较小,器体的最小直径在肩部之上至口下部,常有棱角分明的转折。元代梅瓶还有带座的,座身为镂空花窗,边沿为六棱花边形,底部为六棱形圈足,瓶身和瓶座可自由拆卸。明代的梅瓶造型口部浑圆厚实,没有明显的线角转折;肩部向上抬起,线条饱满而有力;腹部之下,呈垂直状,也有略往里收的;足部的结束部分稍向外撇。有的白釉梅瓶的肩部有青花楷书“内府”二字,说明属宫内用器。

  非常高兴能与大家分享这些有关“什么是梅瓶”的信息。在今天的讨论中,我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主题。感谢大家的参与和聆听,希望这些信息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A+
标签: 什么是梅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