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出自《声律启蒙》,原文:“楼对阁,户对窗,巨海对长江。蓉裳对蕙帐,玉斝对银釭。青布幔,碧油幢,宝剑对金缸”。
翻译:楼和阁相对,户和窗相对,浩瀚的大海和滚滚的长江相对。蓉裳和蕙帐相对,玉制的酒器和银制的灯盏相对。青色的布幔, 碧绿的油幢,青绿色的油布帷幕,锋利的宝剑和金色的酒缸相对。
简介:
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读起来,如唱歌般。
较之其它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见韵味。这类读物,在启蒙读物中独具一格,经久不衰。明清以来,如《训蒙骈句》、《笠翁对韵》等书,都是采用这种方式编写,并得以广泛流传。
花草树木的绿色对眼睛可以起到保护作用么?
外界的物体具有各种颜色,可以使物体显得鲜明和优美,使人产生不同的情感和爱好。 经科学家研究发现颜色会影响人的情绪,红色和**可以给人一种亢奋的向上的感觉;而过分鲜艳的颜色会使人产生倦怠的感觉,过分深暗的颜色则会使人的情绪感到沉重;红色和**可以给人一种耀眼的感觉,青色和绿色给人带来凉爽和平静的感觉。 看嫩绿的草地、碧绿的树丛、青翠的远山,眼睛会感到特别舒适。而望着洁白的墙壁、鲜红的横幅、**的遮阳伞,时间一长,眼睛就会觉得不舒服。这到底是为什么? 原来不同的颜色对光线的吸收和反射的情况是不相同的:红色可反射光线的67%,**反射光线达65%,而绿色只反射光线的47%,青色更少,只反射光线的36%。这样,红色和**的反射光比较强烈,对眼睛的刺激也厉害些。而绿色和青色的反射光比较适中,对人的眼睛的刺激就比较柔和,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大脑皮层和眼睛里的视网膜组织比较适应。比如,青草和绿色,不仅能吸收强光中对眼睛有害的紫外线,同时还能减少因强光对眼睛所产生的耀光。 人眼所能见到的光谱落在可见光范围(约400~700nm波长),眼睛能感知颜色主要凭借锥细胞,锥细胞内含蓝绿红三种视光素。视杆细胞对波长0.5微米的光最为敏感,视锥细胞则对波长为0.55微米的光最为敏感,而这两种波长的光都是绿光。只不过是前者接近于蓝色(称为“蓝绿光”)、后者接近于**(称为“黄绿光”)。在你紧张的学习或长时间工作之后倚在窗口眺望远处的树木紧张的神经就会顿时放松 ,眼睛的疲劳也很快就消失了。用眼时间长了,多看看窗外绿色的草、树,会使眼睛感到舒适。因此,多看看青绿色的东西,对眼睛是有好处的。 多看绿光能保护眼睛的原因在于绿光的波长同时落在蓝绿红三种视光素吸收光谱的波峰下缘(亦即三种视光素所受到的总和刺激感应较少),所以也就达到"休息"的效果了。 绿色由于波长较短,成像在视网膜之前,促使眼部调节放松、眼睫状肌松弛,看10米以外的草地或绿树可以减轻眼疲劳。需要注意的是绿色对眼睛有好处,并不是指绿色本身对眼睛有什么好处,而是说远眺大自然的景物可缓解眼睛的疲劳状态。如果看33厘米以内的东西,即使是绿色的,对眼睛也没有益处。所以要远眺! 因为绿色的波长适合眼睛,所以在刚看的时候你会觉得很舒服,常看绿看远对眼睛是有保护作用的。但是时间长了一样对眼睛不好,有很大的伤害,最好就是看一段时间就休息一会儿。 视力是个比较笼统的字眼。因为与视力相关联的因子包括:水晶体的曲率、视网膜的灵敏度、视神经的健全等等,事实上绿光在这里的影响很小。 王安石的千古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倾倒了多少代文人墨客;一个“绿”字震撼了多少寻常百姓的心灵。 绿色,代表着生命,代表着青春,代表着成长,代表着纯清,代表了希望,代表了美好……人类对绿色情有独钟。 在人的视觉器官所能感受到的七种可见光中,人为什么钟爱绿色,这是偶然的吗?是后天的文化熏陶所致吗?要回答这一问题,得先从物理学的角度加以说明。 近代物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人眼中的五光十色的世界实际上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可见光”单独或调和而成的。而光,实质上是一种电磁波,且仅仅是庞大的电磁波家族中的一个极其狭小的波段。如果将电磁波家族按照波长从长到短、频率从低到高画在一条长10cm 直线上的话,可见光只占不到2mm宽的位置!但就是这极其狭窄的一小段,被人类的视觉器官所接受并反映出不同的颜色来。 是波就有波长和频率,不同颜色的光是由发光体(光源)的内部原子振动的频率所决定的。可见光的频率在(3.9到7.5)×10 14 赫兹(Hz)之间,低于3.9×10 14 Hz的一小部分光叫红外线,高于7.5×10 14 HZ的一小部分光叫紫外线。红外线和紫外线人眼是看不到的。可见光按频率由低到高又分别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人类对客观世界绚丽斑斓的感觉,就是由它们产生的。当然,色盲者除外。要知道,电磁波也罢,可见光也罢,不单是给人类准备的。在人类诞生之前,各种频率的电磁波早已在宇宙间荡漾了亿万年。只不过,人类作为一个适者生存的年青的物种,接受并感应了电磁波谱中这极其狭窄的一段,使人类的视野变得丰富多彩。可以说,正是由于大自然的选择,才使人类有幸成了地球上的“享色之徒”。——须知,不是地球上所有的有视觉器官的动物,都能分辨出七种颜色来的。 生物实验证明,某一频率的电磁波对于某一类动物(包括“高级动物”——人)来说是“可见光”,但对于另一类动物而言却又变成了“不可见光”。例如:蜂、蝶、蛾、蝇等昆虫,它们能看见人类所看不见的紫外线,对红色却极不敏感,或者根本感觉不到。老鼠则能看到伦琴射线。……换言之,紫外线本身既不存在“有光亮”的自然属性,也不存在“无光亮”的自然属性,其之所以“有光亮”或“无光亮”,取决于人和动物的视觉功能。以此类推,一切电磁波本身都不存在“有光亮”或“无光亮”、“有颜色”或“无颜色”的客观属性。我们所谓“看见”某种电磁波的“光亮”和“颜色”,只不过是说人类的视觉神经中枢对这种电磁波产生了感觉而已。人类把各种电磁波划分为“可见光”与“不可见光”两大类,完全是根据人类的主观视觉功能。在地球上尚未有人类和一切动物的远古时代,地球上的一切电磁波都无所谓“可见光”与“不可见光”。 可人类为什么单对绿色青睐?从直感上讲,绿色柔和,沁人脾腑,不像红光那样夺目,也不像紫色那样逼人。“红的发紫”,“大红大紫”在汉语语汇里可不总是个好词。可这仅仅是一种文化上的好恶的积淀吗?不是。 在可见光的光谱图示中,我们看到,红光和紫光分别处于这一频带的两个极端。比它们再“红”、再“紫”的光,就分别变成“红外”“紫外”了,超过了人眼所能接受的范围。相反,处于这一频带中部的绿光,对人眼的作用,自然使人感到柔和、舒服了。这犹如,过高过低的气温会使人类感到不舒服,而介于其中的适宜的温度人感到舒服一样。所以人类对绿色的喜爱,可能和长期的自然选择有关。并不是后天的文化熏陶出来的,而是人对和谐自然的一种本能的反映。 让我们再深入一步,将这个问题挖掘得透彻一些。 红 橙 黄 绿 蓝靛 紫 ×10 14 Hz 3.9 4.8 5.0 5.2 6.1 6.7 7.5 见上图,若以(3.9~7.5)×10 14 Hz这一频宽为一个单位,用著名的“黄金分割法”(0.618)来对其分析:我们发现,这一带宽的0.618处正处于绿、蓝交接处,这大概也就是白居易的“春来江水绿如蓝”的魅力所在!“黄金分割”最早由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提出,德国数学家阿道夫·蔡幸说,宇宙之万物,不论花草树木,还是飞禽走兽,凡是符合黄金分割比例的总是最美的形体!毕达哥拉斯和蔡幸大概也没想到,他们的这一发现,在光波中也得到映证! 绿色以其和谐的美学形象引起了人类共鸣。这是绿色的自然属性。这一属性反映到人类的文化上,就留下了无以累计的欣赏绿色、咏叹绿色的诗、文佳篇。和谐的绿色进而又被引申到社会各个领域。一切美好、和谐、纯洁、公正、健康,科学的事物无不被冠以绿色,如:绿色通道、绿色食品,绿色经济,绿色学校,绿色奥运等,用以寄托人类对一切美好、和谐的感情和事物的寄托和期盼。在这里,绿色反过来又成为一切和谐事物的标志。 绿色的光波是和谐的,这是绿的自然属性;和谐的事物是绿色的,这是绿的社会属性。 绿色即和谐,和谐即绿色!
写诗的时候笔墨丹青对什么
笔墨丹青:笔墨—文章,丹青—红、绿
对:
笔墨纸砚
笔底烟花:文章写的好
磨砻砥砺:四种质地和颜色不同的磨石
浮翠流丹:青绿、朱红的颜色在流动和浮现
轻描淡写:用表意——描绘时用浅淡的颜色轻轻地着笔
笔酣墨饱:文章表达流畅,内容充足
沉博绝丽:文章的含义深远,内容渊博,文辞美妙
楼对阁,户对窗,巨海对长江.蓉裳对蕙帐,玉斝对银釭.什么意思?
楼和阁相对,户和窗相对,浩瀚的大海和滚滚的长江相对。蓉裳和蕙帐相对,玉制的酒器和银制的灯盏相对。青色的布幔,碧绿的油幢,青绿色的油布帷幕,锋利的宝剑和金色的酒缸相对。《声律启蒙》分为上下卷,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读起来,如唱歌般。较之其它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见韵味。
扩展资料上联出自《后汉书·马武传》。世祖,指光武帝刘秀,因其为首推翻了王莽建立的新朝,建立东汉,恢复了刘姓的天下,故被称为中兴之主。马武字子张,骁勇善战,刘秀在一次宴会后,曾独自与马武一起登上丛台,延请马武为将军,率领其精锐部队渔阳上谷突骑。马武十分感激刘秀的知遇之恩,所以忠心不二,在战争中功勋卓著。
刘秀称帝后,马武被封为捕虏将军扬虚侯,为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延,请。下联出自《庄子·人间世》。桀王指夏朝的亡国之君夏桀,据说他十分残暴。龙逄(音páng)指夏朝的贤臣关龙逢(“逄”为“逢”的俗字,这里的“逢”也应该读作páng)。夏桀荒*,关龙逢屡次直言进谏,后被囚杀。
为什么绿色对视觉有好处
外界的物体具有各种颜色,可以使物体显得鲜明和优美,使人产生不同的情感和爱好。 经科学家研究发现颜色会影响人的情绪,红色和**可以给人一种亢奋的向上的感觉;而过分鲜艳的颜色会使人产生倦怠的感觉,过分深暗的颜色则会使人的情绪感到沉重;红色和**可以给人一种耀眼的感觉,青色和绿色给人带来凉爽和平静的感觉。 看嫩绿的草地、碧绿的树丛、青翠的远山,眼睛会感到特别舒适。而望着洁白的墙壁、鲜红的横幅、**的遮阳伞,时间一长,眼睛就会觉得不舒服。这到底是为什么? 原来不同的颜色对光线的吸收和反射的情况是不相同的:红色可反射光线的67%,**反射光线达65%,而绿色只反射光线的47%,青色更少,只反射光线的36%。这样,红色和**的反射光比较强烈,对眼睛的刺激也厉害些。而绿色和青色的反射光比较适中,对人的眼睛的刺激就比较柔和,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大脑皮层和眼睛里的视网膜组织比较适应。比如,青草和绿色,不仅能吸收强光中对眼睛有害的紫外线,同时还能减少因强光对眼睛所产生的耀光。 人眼所能见到的光谱落在可见光范围(约400~700nm波长),眼睛能感知颜色主要凭借锥细胞,锥细胞内含蓝绿红三种视光素。视杆细胞对波长0.5微米的光最为敏感,视锥细胞则对波长为0.55微米的光最为敏感,而这两种波长的光都是绿光。只不过是前者接近于蓝色(称为“蓝绿光”)、后者接近于**(称为“黄绿光”)。在你紧张的学习或长时间工作之后倚在窗口眺望远处的树木紧张的神经就会顿时放松 ,眼睛的疲劳也很快就消失了。用眼时间长了,多看看窗外绿色的草、树,会使眼睛感到舒适。因此,多看看青绿色的东西,对眼睛是有好处的。 多看绿光能保护眼睛的原因在于绿光的波长同时落在蓝绿红三种视光素吸收光谱的波峰下缘(亦即三种视光素所受到的总和刺激感应较少),所以也就达到"休息"的效果了。 绿色由于波长较短,成像在视网膜之前,促使眼部调节放松、眼睫状肌松弛,看10米以外的草地或绿树可以减轻眼疲劳。需要注意的是绿色对眼睛有好处,并不是指绿色本身对眼睛有什么好处,而是说远眺大自然的景物可缓解眼睛的疲劳状态。如果看33厘米以内的东西,即使是绿色的,对眼睛也没有益处。所以要远眺! 因为绿色的波长适合眼睛,所以在刚看的时候你会觉得很舒服,常看绿看远对眼睛是有保护作用的。但是时间长了一样对眼睛不好,有很大的伤害,最好就是看一段时间就休息一会儿。 视力是个比较笼统的字眼。因为与视力相关联的因子包括:水晶体的曲率、视网膜的灵敏度、视神经的健全等等,事实上绿光在这里的影响很小。 王安石的千古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倾倒了多少代文人墨客;一个“绿”字震撼了多少寻常百姓的心灵。 绿色,代表着生命,代表着青春,代表着成长,代表着纯清,代表了希望,代表了美好……人类对绿色情有独钟。 在人的视觉器官所能感受到的七种可见光中,人为什么钟爱绿色,这是偶然的吗?是后天的文化熏陶所致吗?要回答这一问题,得先从物理学的角度加以说明。 近代物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人眼中的五光十色的世界实际上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可见光”单独或调和而成的。而光,实质上是一种电磁波,且仅仅是庞大的电磁波家族中的一个极其狭小的波段。如果将电磁波家族按照波长从长到短、频率从低到高画在一条长10cm 直线上的话,可见光只占不到2mm宽的位置!但就是这极其狭窄的一小段,被人类的视觉器官所接受并反映出不同的颜色来。 是波就有波长和频率,不同颜色的光是由发光体(光源)的内部原子振动的频率所决定的。可见光的频率在(3.9到7.5)×10 14 赫兹(Hz)之间,低于3.9×10 14 Hz的一小部分光叫红外线,高于7.5×10 14 HZ的一小部分光叫紫外线。红外线和紫外线人眼是看不到的。可见光按频率由低到高又分别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人类对客观世界绚丽斑斓的感觉,就是由它们产生的。当然,色盲者除外。要知道,电磁波也罢,可见光也罢,不单是给人类准备的。在人类诞生之前,各种频率的电磁波早已在宇宙间荡漾了亿万年。只不过,人类作为一个适者生存的年青的物种,接受并感应了电磁波谱中这极其狭窄的一段,使人类的视野变得丰富多彩。可以说,正是由于大自然的选择,才使人类有幸成了地球上的“享色之徒”。——须知,不是地球上所有的有视觉器官的动物,都能分辨出七种颜色来的。 生物实验证明,某一频率的电磁波对于某一类动物(包括“高级动物”——人)来说是“可见光”,但对于另一类动物而言却又变成了“不可见光”。例如:蜂、蝶、蛾、蝇等昆虫,它们能看见人类所看不见的紫外线,对红色却极不敏感,或者根本感觉不到。老鼠则能看到伦琴射线。……换言之,紫外线本身既不存在“有光亮”的自然属性,也不存在“无光亮”的自然属性,其之所以“有光亮”或“无光亮”,取决于人和动物的视觉功能。以此类推,一切电磁波本身都不存在“有光亮”或“无光亮”、“有颜色”或“无颜色”的客观属性。我们所谓“看见”某种电磁波的“光亮”和“颜色”,只不过是说人类的视觉神经中枢对这种电磁波产生了感觉而已。人类把各种电磁波划分为“可见光”与“不可见光”两大类,完全是根据人类的主观视觉功能。在地球上尚未有人类和一切动物的远古时代,地球上的一切电磁波都无所谓“可见光”与“不可见光”。 可人类为什么单对绿色青睐?从直感上讲,绿色柔和,沁人脾腑,不像红光那样夺目,也不像紫色那样逼人。“红的发紫”,“大红大紫”在汉语语汇里可不总是个好词。可这仅仅是一种文化上的好恶的积淀吗?不是。 在可见光的光谱图示中,我们看到,红光和紫光分别处于这一频带的两个极端。比它们再“红”、再“紫”的光,就分别变成“红外”“紫外”了,超过了人眼所能接受的范围。相反,处于这一频带中部的绿光,对人眼的作用,自然使人感到柔和、舒服了。这犹如,过高过低的气温会使人类感到不舒服,而介于其中的适宜的温度人感到舒服一样。所以人类对绿色的喜爱,可能和长期的自然选择有关。并不是后天的文化熏陶出来的,而是人对和谐自然的一种本能的反映。 让我们再深入一步,将这个问题挖掘得透彻一些。 红 橙 黄 绿 蓝靛 紫 ×10 14 Hz 3.9 4.8 5.0 5.2 6.1 6.7 7.5 见上图,若以(3.9~7.5)×10 14 Hz这一频宽为一个单位,用著名的“黄金分割法”(0.618)来对其分析:我们发现,这一带宽的0.618处正处于绿、蓝交接处,这大概也就是白居易的“春来江水绿如蓝”的魅力所在!“黄金分割”最早由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提出,德国数学家阿道夫·蔡幸说,宇宙之万物,不论花草树木,还是飞禽走兽,凡是符合黄金分割比例的总是最美的形体!毕达哥拉斯和蔡幸大概也没想到,他们的这一发现,在光波中也得到映证! 绿色以其和谐的美学形象引起了人类共鸣。这是绿色的自然属性。这一属性反映到人类的文化上,就留下了无以累计的欣赏绿色、咏叹绿色的诗、文佳篇。和谐的绿色进而又被引申到社会各个领域。一切美好、和谐、纯洁、公正、健康,科学的事物无不被冠以绿色,如:绿色通道、绿色食品,绿色经济,绿色学校,绿色奥运等,用以寄托人类对一切美好、和谐的感情和事物的寄托和期盼。在这里,绿色反过来又成为一切和谐事物的标志。 绿色的光波是和谐的,这是绿的自然属性;和谐的事物是绿色的,这是绿的社会属性。 绿色即和谐,和谐即绿色!
好了,关于“青绿对什么”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青绿对什么”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