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青天长什么样 包拯长相真的很黑吗?

发布日期:2024-10-03         作者:嘉怡生活网

  包青天妇孺皆知家喻户晓,海青天的故事也是演了又演。只是,同样是青天,包公和海瑞的青天形象,差别还是蛮大的。

  按照现在流行的观点,但凡分析一个人,先从根上来找找他们的童年时期的差别在哪里。

  先说包拯,有两个版本。

真正的版本实际是,包拯乃合肥名门望族之后,是家中独子,富贵公子,没有月牙印也没有黑炭脸,白白净净还挺清秀,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童年,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儒家正统教育,少有孝行,闻于乡里。

  我们熟知的版本,也就是演义的版本是,包拯天生脸黑,额头有道疤痕,恰似一轮弯月牙。

  这个版本中的包拯打生下来就是个苦孩子,爹妈死得早,二嫂怕他长大分家产,总想弄死他。不过,他还有一个极好的长嫂,非常呵护他,省吃俭用,皆尽一切力量供他上学读书,所以包拯称其为“嫂娘”。

  这个版本中的包拯,虽有可恶的二哥二嫂,但也有如爹娘一般的大哥大嫂,所以童年还是很温馨的。

  历史中真实的包拯

  按照一个人小时候如果被爱过,长大了就更懂得如何爱人的道理,无论是父母双全名门贵公子包拯,还是被大哥大嫂呵护善待着长大的包拯,长大之后,果然因为心灵有了童年的温暖打底,是个心理素质过硬的好青年。

  至于那歹毒的二哥二嫂的迫害,那不正是孟子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吗?

  海瑞画像,是不是和我们想象的也完全不同?

  再来看看海瑞,祖籍福建,后迁至广州,再到海南落了户。搁现如今这都是好地方,但在明朝那会儿,可算差得很,要不然朝廷贬官都往这些地方贬。

  海瑞在海南出生,有一个无所作为的父亲,在他四岁时就去世了,也就是说海瑞是由守寡的母亲辛苦拉扯大的。

  在那穷地方,母子俩的生活艰难可想而知。

有一种很受认同的说法,由寡母拉扯大的儿子,不是作为夫婿的最佳人选,尤其是这个寡母如果还很强势的话。

很不幸,海瑞的寡母就是一个极强势且好强的母亲。于是可怜的海瑞从小就被母亲严格要求,死命读书,立志做官。

  估计小海瑞连趴在窗户缝里看别的孩子玩都是不被允许的,算是一个可怜娃。

  在强势寡母的严厉风格抚养下长大的海瑞,外在来看,的确是个无可指责的好孩子:爱学习,品行端,立志早,号“刚峰”,而且还很孝顺和节俭,按传统标准,绝对是个好青年。但他的内心里,是有缺失的,而且这种缺失,将伴随他的一生,并终生带给他如影随形般的影响。

  所以,从童年经历来看,显然包拯的童年更阳光一些。

  好了,两个娃都磕磕绊绊长大,要成家立业了。所以第二轮PK,我们来看看感情和家庭生活方面

  据说,一个男人的品性和为人处世风格,从他的妻子和儿女身上,最能够得到体现。

  还是先来看看包拯,虽然连续拍了好几部,用了好几位帅哥的电视剧《少年包青天》里,让包公子一会邂逅李冰冰,一会儿偶遇范冰冰,一会儿又跟郡主暧昧,但现实中包拯的感情生活,其实没有这么丰富,夫人董氏是一位有名的贤内助。

  此外,包拯是一个恋家的宅男,曾经辞官在家里一宅就是十年,一直宅得所有人都看不过去了,都来劝说他:弄啥呢,赶紧的,出去做官去,大好的材料,可别浪费了。

  这样的人物形象,很接地气,很邻家男孩,有没有?

  一点也不像传说中的那个千古青天,老百姓的精神寄托,正义的化身,神明一样的超级侦探,封建社会里射向天际的一缕亮光。但是,让人喜欢啊,愿意去接近啊!

  再来看海瑞,如果说生活很是俭朴清苦还值得赞扬的话,但作为一个父亲,竟然活活饿死年仅五岁的小女儿,就广为人诟病了:

小女儿饿了,吃男仆给的糕饼,海瑞盛怒且训斥女儿,大讲男女授受不亲的大道理,女儿吓得不吃不喝,终于饿死。

  这个风格应该是来自于海瑞寡母的真传。

  海瑞一生娶妻三次,第一个妻子生了两个女儿之后被休,因为婆媳矛盾;

  第二个妻子进门不到一个月被休,也有说是自己跑了的;

  第三个妻子为海瑞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但没多少年就病死了。

  另外还有两房小妾,一个自尽,另一个最终命运如何,如草芥不得而知。

  果然,嫁给强势寡母带大的孝顺刚直正义男,风险好大。

  这一轮就不做小结了,答案已经很明显了。

  第三轮,看看两位青天大老爷的仕途如何。封建社会,有志青年都是要忠君报国的,所谓学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

  还是先说包拯(真心不是偏袒他,毕竟宋朝在明朝之前嘛)。包拯二十九岁时中进士甲科,被任命为大理评事、建昌县知县,翻译成现代的官职,大致就是县长吧。但父母就他一个儿子,所以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孝顺,对做官也没瘾,且家里不缺钱,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父母。

  几年之后,父母相继去世,包拯就在父母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

  这一晃就是十年,最后在同乡父老多次劝慰勉励后,包拯才一路念着“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优哉游哉赴京听选,然后重新从知县干起。

包拯对做官没瘾,但真做起官来,还是极度负责认真的。这样的心态,这样的姿态,帅!

  包拯流传于世的经典形象就是断案,所谓善断狱讼:铡美案、真假太后案……简直就是神探柯南加福尔摩斯的组合,如今的戏剧、电视剧、**都喜欢这么演绎。

  但实际上,包拯于宋朝官场的最大作用,在于他为政期间敢于打破官场各种潜规则,敢于发声,促进了北宋仁宗一朝的内政外交各项政令的改进和完善。

  《岳阳楼记》的范仲淹发起“庆历新政”时,正值包拯从地方进入中央,摆在他面前的是一帮守旧派与革新派互撕的混乱局面,包拯先是一棒子打在新政上,变法失败后,却又建议仁宗继续用范仲淹推行新政。

  所有人都懵了,包拯也不care,该干嘛干嘛。不过,这下子所有人都知道了,这家伙不好惹,而且不站队。

  因为这个特点,包拯很快干上了监察御史,走上了致力于弹劾官员的艰难道路,太岁头上动土,老虎嘴里拔牙,还动不动就让仁宗下不了台。

  “晚有直节,著在朝廷”,官场诡谲,人情世故,包拯是真的不懂吗?应该不是,他只是从一开始,就有了自己的选择!

  包拯为官,还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务实。搁到现代,他很适合去做跨国集团的执行总裁或者财政部长,抓经济建设,那是一把好手。

  六十三岁时,包拯官至副宰相,六十四岁时,在任上病逝。

  再来看看海瑞,三十五岁中举,开始做官。在主政江浙,如做淳安知县、嘉兴通判、应天巡抚期间(朝廷选海瑞这样一个清官来这么富裕的地方做官,还真是眼光独到啊),海瑞为政还是不错的,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救灾、打击地主恶霸、简化赋税制度、减轻农民负担,得“海青天”之誉。

  然后,不出意外的被诬告,海瑞罢官。

  一生多赋闲的海瑞,走在了妻子儿女的后面,连自己的丧事都是别人料理的,遗产也只有八两银子,一匹粗布和几套旧衣服,看得人好难过。

  既然包拯善断案,那么海瑞如何?

  包公破案,目标导向,该装就装,该灵活时就灵活,该铡就铡,在原则和底线之外,讲究技巧和方法。这一点,海瑞还真是没法跟包拯相提并论,一个是客观分析,一个是主观臆断;一个明察秋毫,一个是轻易分善恶(海瑞判案,穷人和富人打官司,错一定在富人)。

  最后一轮,看看包拯和海瑞分别忠的是什么君?

  包拯生存于中国历史上最恢宏、最繁荣的北宋时期,遇到的是慷慨、仁善的宋仁宗。赵祯这位文艺范的皇帝被评价为“虽百事不会,却会做官家(皇帝)”。

  包拯死后,仁宗亲自到包家吊唁,并宣布停朝一天以示哀悼,给足了这位老人家面子。

  而且,包拯一生弹劾那么多权贵,一次次惹得仁宗恼火,甚至口水都被喷了一脸,仁宗也并没有跟包拯计较,一如既往地赏识他,重用他。

不得不说,宋朝的舆论大环境,及宋朝的皇帝,都算是极好的。

  而海瑞所处的明朝,及明朝的皇帝,则是出了名的变态残酷,他伺候的主子嘉靖更是出了名的变态,被评价为历代封建皇帝中间是最突出的自私自利者。

  大环境及皇帝不靠谱是一方面,但海瑞自身也有需要改善的地方,典型的情商负数很要命啊。

  海瑞因《治安疏》(批评嘉靖迷信巫术,生活奢华,不理朝政等弊端)惹怒了皇帝,被投进了诏狱,昼夜用刑审问,幸得时任宰辅的徐阶力救才得以存活。但后来,海瑞巡抚应天期间,却不顾劝阻,将已经告老还乡的徐阶的两个儿子发配充军。

  明明是一个凡人,非要把自己当成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人,清廉是好的,但是海瑞清廉到了跟钱有仇,达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实在是有些太过了。所谓强极则辱,刚者易折,概莫如是。

  所以,虽然北宋和明朝社会大背景不一样,一个是高薪养廉,一个是低薪造贪,但同样是做清官,包公和海瑞做清官的方式还是很不一样的。

  海瑞,用他的最高领导嘉靖皇帝的话来说就是:“这个人啊,他只知道长江水是清的,黄河水是浊的。但他不知道,长江水要为人所用,黄河水也要同样为人所用。”

  斯认为,明代大思想家李贽对海瑞的评价很是到位:“先生如万年青草,可以傲霜雪,但不能充栋梁。”

  傲霜傲雪固然令人赞叹敬服,但是,无论在哪一个历史时期,社会更需要的是那些具有理想主义情怀,却又能立足现实的实用主义建设者,例如张居正——他知道海瑞是个啥样的人,所以完全弃之不用。

包拯长相真的很黑吗?

  说起包拯,他绝对是历史上被“黑”得最惨的人!

  现代人关于北宋名臣“包拯同志”的三个误解:

  ①包公是面容黝黑,额头有月牙形的肉记。

  ②包公是文曲星下凡。

  ③包公出身寒门,对从小照顾他的嫂子很孝顺。

  上图,便是历史中真正的包青天。

  白面、长须、大鼻子、国字脸,典型的华夏人相貌,和小说演绎中的“非洲包公”简直判若两人。

  古代的史官们都是“素描大神”,如果包拯在外貌上有什么明显的特征,史官们一定不会轻易放过,但是在《宋史·包拯传》中,却并没提到任何有关于包拯外貌上的特点,

  而且在位于安徽合肥的“包公祠堂”中,所供奉的包公像的额头上,也并没有“月牙肉记,这些证据都说明了包拯其实是一位相貌普通的人。 ?包拯怎么也不会料到,自己死后居然会被强行“整容”,甚至被后世称之为“包黑炭”。

  如此看来呀,包拯才是历史上被“黑”最惨的人,那么“白面包拯”究竟是如何走向“黑化”之路的呢?

  通俗化

  历史上的包拯确实是一位爱民如子、为民做主、不畏权臣的大清官兼“钢铁直男”。 ?据史书记载,直男包拯弹劾、法办的贪官污吏达30多位,因此得罪了不少的朝中显贵,仇家多了,自然会有人处心积虑的想要除掉他,

  奈何包拯是个“四大皆空”之人,无色欲、无贪欲,完完全全就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活神仙。

  仇家抓不住他的任何把柄,便在民间四处造谣包拯是一个相貌丑陋、皮肤黝黑的“活阎王”, 当时外省的老百姓们,几乎不可能见到包拯本人,便将造谣信以为真。

  怪只怪包拯在民间的名声实在太好了, 老百姓们将包拯铁面无私的为官风格,与“黑脸造谣”合二为一,创造出了“黑面包青天”的通俗化形象,自此“黑面包公”在民间正式“出道”。

  戏曲化

  不论何时,百姓们都发自内心的尊敬一身正气的清官,尤其是明朝。

  明朝时期的包拯已经成为了“面色黝黑,头顶明月”的包青天,由于明朝百姓们对包拯十分崇拜,再加上明朝是一个戏曲文化大爆发的朝代,一些崇尚宋朝文化的自由作家们,便将发生在宋代的名人事迹撰写成书,或者通过艺术加工改写为戏词,

  京剧《铡美案》便是出自明朝文人安遇时之手,而包拯的京剧脸谱,也是由明代的戏曲传承者们,根据民间的种种传说创作而成的,

  随着戏剧的风靡,“黑脸包拯”彻底成为了扎根在人们心中的,不可动摇的形象。

  最后—— 历史上的包拯出身于书香门第,并不是穷苦人家的孩子。

  他爹包令仪中过进士,是朝廷命官!

  “包侍郎名令仪,字肃之,进士及第。授朝散大夫,行尚书虞部员外郎,出帅南京,上护军,赠刑部侍郎。”而且他也并不是由嫂子养大的,包拯的母亲一直活到包拯36岁才过逝。

  “黑面包公”虽然不符合历史真相,但却也无伤大雅,千百年来“黑面”已经成为了老百姓们对包拯为官铁面无私的赞颂,成为了人们纪念“包青天”的一种特殊方式。

铁面无私“包青天”,一生娶了3个老婆,为何传宗接代的是丫鬟?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辩忠奸┅┅?,每当听到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时,我们就会想到刚正不阿、为民请命的包青天包拯。千百年来,包拯在历代人民的心目中,一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我们只知道包拯的清廉和铁面无私,却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家庭。包拯一生娶了三个老婆,但最终为他传宗接代的却是丫鬟,这是为什么呢?事情原来是这样的。

  1、铁面无私?包青天?的一生。包拯,字希仁,出生于999年,庐州合肥人,北宋名臣。1027年包拯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于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考中进士 ,被授任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今江西永修)知县。因父母年迈,包拯请求在合肥附近就职,遂改授和州(今安徽和县)监税,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父母。几年之后,他的父母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

  直到景祐四年(1037年)包拯才赴京听选,获授天长(今属安徽)知县。 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第二年逝世。包拯平生整治吏治、铁面无私、注重生产、巩固国防、举贤任能、为民请命,多次论劾权贵,敢于替百姓申不平,颇有政绩,是中国历史上的名臣,杰出的清官代表。他为开封府尹,用三把铡刀,上斩皇亲国戚,下斩刁钻恶棍,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包拯之名,成为清廉的象征。

  2、包拯的三位夫人。据记载,包拯一生有两个夫人,一个媵妾。第一位夫人是李氏,是包拯的原配,很早就过世了。

  第二位夫人是包拯续娶的董氏,后封永康郡夫人。董氏原是官宦之家的**,从小知书达理、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她和包拯成婚后,对包拯说过:?大丈夫当为君上效力,家里自有我来照料双亲。?

  1973年,合肥文物部门对包拯及其家族墓地进行清理,从包拯墓葬中出土了包拯遗骨及其墓志。董氏在包拯的事业上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属于包拯事业有成的强大后援。她是出自大户人家的**,自小就已经接触诗词文学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在见识上也比较广。在包拯去科举的时候,董氏在家中照顾包拯的父母,董氏对丈夫的父母照顾得无微不至,有什么重活都是她干了,为包拯解决了很多烦恼。包拯在京城获得了一些成就的时候,他想要回家照看自己父母,他的妻子是无条件地支持他,根本没有埋怨过几句。

  董氏跟其他家庭中的女人不一样,她没有她们那么小气,只想把丈夫束缚在身边,董氏是相反的例子,她很体谅丈夫这样子做。在包拯当官时期,由于包拯整天忙于政事,所以也没有太多时间照顾她,可是董氏还是没有抱怨过,依然做好妻子的本分。他们的生活过得很幸福,之后还生了一个儿子。没想到儿子在青年的时候却早早离开了他们。对董氏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一时接受不了,导致长病不起,没过多久也就离开了这个世界。

  第三位夫人媵妾。所谓媵妾,指陪嫁的女子,或指姬妾或陪嫁丫头。媵妾的地位要比妾高很多,有正式的身份,可以出席正式的宴会等等。媵妾孙氏是第二位夫人董氏的陪嫁丫鬟。除此之外,包拯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长子包繶,官至太常寺太祝、通判潭州,先于包拯去世。次子包绶,幼名包诞,包拯幼子,官至朝奉郎、通判潭州。长女包氏,嫁陕州硖石县主簿王向。此女包氏,嫁国子监主簿文效。但是,古代女儿嫁出去后,生下的后代一般不能认为是包家后代。

  3、为何说传宗接代的是丫鬟?因为包拯与第二位夫人董氏生的儿子包繶,成年后因病去世。据记载,1、包繶,出生于1033年,北宋名臣包拯长子,生母董氏,十九岁时娶淮阳崔氏为妻。崔氏是当过三朝宰相的吕蒙正外孙女,因此包家与崔家算得上是门当户对。包繶因父亲包拯官居高位,自幼便受到特殊的荫补,年纪很小的时候就获得宋仁宗赵祯赐封为太常寺太祝,但还未上任便于婚后第二年病故。包繶与崔氏生有一子包文辅。

  崔氏伤心欲绝,谁知祸不单行,数年之后,五岁的儿子包文辅又夭折,崔氏与包公失去了唯一的长子和长孙,心如刀绞。但包公夫妇毕竟是开朗之人。不希望崔氏年纪轻轻便在家守节,劝她再嫁,但崔氏执意不从,公婆失去独子已够悲伤,自己再离开岂不叫老人家们更添一层痛苦。

  便说:?公公是天下尽为仰慕之人,吾可代夫君奉养翁姑,心满意足矣。?此后崔氏在包家守节二十年,后来宋哲宗下旨加封她为永嘉郡君。嘉奖诏书为当时大文豪苏轼所撰,收录在《东坡全集?故枢密副使包拯男繶妻崔氏封永嘉郡君制》,堪为一段佳话。在古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包拯是有名的大孝子,为创承香火,根据古代的婚姻制度,在董氏死亡后,媵妾孙氏自动过渡为第三任夫人。包拯把对董氏的亏欠全转移到孙氏身上,但媵妾孙氏脾气不好,经常与包拯发生口角,后被包拯打发回娘家了。不想这时,孙氏已有身孕,回家后不久生下儿子包綖。但是,因为包拯和孙氏不和,怕影响孩子,就没告诉包拯生孩子这事。

  直到1059年,包拯60大寿的生日宴会上。包拯的儿媳妇崔氏抱来一个两岁小孩,非说是包拯的亲儿子。包拯有点懵逼,按时间推算这是57岁高龄播下的种子。后来得知是被他打发回娘家的媵妾孙氏生的,崔氏一直帮他补交赡养费。包拯很罕见的笑了,他给小儿子取名包绶。于是,他再次拥有一个温暖的小家庭。据史书记载,包绶,幼名包綖,生于北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卒于徽宗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享年四十八岁,北宋名臣包拯次子。

  生母是包公身旁侍妾媵孙氏,但未出世,生母孙氏便被包公打发回娘家,多亏大嫂崔氏知悉孙氏怀有身孕,便背着包公夫妇,私底下不断派人送钱财衣物等到孙家。孙氏生下一名男孩,崔氏又偷偷将男孩抱养在自己房里,名为长嫂,实为养母,翌年,在包公六十岁大寿之际崔氏将还在襁褓之中的孩子送到包公面前,包公夫妇大喜,遂将此子取名包綖。现在,包拯的后代都是这个媵妾孙氏和包拯所生的儿子?包綖?这一脉繁衍而来。

  综合包拯的家庭变故,所以说,铁面无私的?包青天?,也是一生坎坷,虽然一生娶了3个老婆,但最终为他传宗接代、开枝散叶的却是最后一位夫人媵妾孙氏,也算是第二位夫妇董氏的陪嫁丫鬟了。但不管怎么说,好人有好报,一代清官包拯寿终正寝,也有后代传承香火。包拯的临终遗言: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吾孙也,更值得我们学习。

真正的包拯并不黑,他做过的事情真的很直男吗?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大家好,我是青史回声,解读千年历史。今天讲的是包青天包拯这个人物,其实你们都误解了他的肤色,他不黑,相反,非常“白”。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江湖好汉来相助,王朝马汉在身边。

  听到这个,自然而然地就唱了起来,是不是觉得很熟悉。没错,它就是经典电视剧《包青天》主题曲——《包青天》。

  在我们大多数人印象里,包青天似乎就是有着一张像炭一样黑的脸的形象,对了,额头上还有一个弯弯的月亮的“标记”。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那部《包青天》系列剧,金超群所饰演的“包大人”,让我们对包青天那张带有传奇色彩的黑脸形象深信不疑,似乎历史上的包青天包拯长得就是那么“与众不同”。

  金超群饰演的包拯

  可电视剧毕竟是电视剧,甚至是那本流传已久的《三侠五义》,也只是一个虚构故事。历史上的包拯“包黑炭”,他其实并不黑,相反,长得很“白”。

  拯性好刚,天姿峭直,然素少学问,朝廷事体或有不思……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在朝廷。但其学问不深,思虑不熟,而处之乖当,其人亦可惜也!(出自欧阳修的评价。)

  拯进士及第,以亲老侍养,不仕宦且十年,人称其孝。向者仁宗时,包拯最名公直。拯为长吏,僚佐有所关白,喜面折辱人,然其所言若中于理,亦幡然从之。刚而不愎,此人所难也。(出自司马光的评价。)

  若包拯者,真可谓执法之臣,故虽至今儿童妇女犹知称之,况当时乎!然其敦厚忠恕,又其立身行己之本,故虽执法而民不以为残也。人主得斯人而用之,则可以振纪纲,整风俗,其于治道非小补矣。(出自张居正的评价。)

  无论是与包拯同朝的欧阳修、司马光等人,还是后世明朝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他们对包拯这个人的评价,两个字可以总结:公和直。“公”指的就是公正,“直”指的就是正直。

历史上的“包大人”虽然没有电视上演的那样断案如神,职业也不是探案破案的刑警队长,但他的性格如同电视上的包黑炭,一样的刚正不阿。

  包拯的画像

包拯的县官之路

  和当时的学子一样,他也是通过科举考试,然后进士及第。能够在千军万马当中,杀出一条“血路”,可见能力非凡。28岁那年考上进士,那可是天子门生啊,前途一片光明。自幼接受过良好的儒家教育的包拯,他从小就立志做一个为民请命的好“父母官”。理想远大的他,似乎想干一场大事。可天有不测风云,在他被朝廷派到江西永修县做县委书记的时候,和现在的老爸老妈一样,都一样自己的孩子离得近些,好方便照顾。要知道包拯老家在合肥,突然要去江西赴任,作为包拯的父母,自然不愿意自家孩子离家,出于孝道,也因为自家父母年事已高,所以包拯就向朝廷的“人事”吏部通融一下,吏部的官员念及包拯的孝心:

  好吧,就帮你包拯一把,不过话得说前头,合肥附近的州县可没多余的县委书记给你当了,这样,给你个和县税务局局长的职位,你不介意吧。

  不介意,不介意,只要能够离我爸妈近,每个周末能够回趟家,不管是什么职位,我都心满意足。

  就这样,包拯就到和县赴任了。而这一待,就是十年。人生有多少十年,在这十年里,虽然包拯双亲在这期间相继去世,但出于孝道,包拯就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

  人才就是人才!在守丧期满后,他升职就像坐火箭一般,噌噌般往上升,先是天长县委书记兼县长,后是肇庆市市委书记兼市长,最后升到了京城开封,坐上了监察御史这个位子,短短的三年内,就从一个地方官坐上京官,这升官速度,你不说京城有人,都没人信!但总归说来,他的能力是正儿八经的,其时运也是极好,所以其仕途也由此扶摇直上。

  人才到哪里都是人才!无论是在做监察御史,还是后来出使辽国,出任各地转运使,那可真应了那句老话:干一行爱一行。别人做官,都是得过且过,能别犯错就别犯错,更别提做出什么政绩。包拯倒好,做啥官,都特别“直”,简直就是个直男,不对,是直官。

  在京城开封,没人不认识包拯。他执法严峻,不畏权贵。知道他性格的人,都说包拯这家伙廉洁呀;不知道他性格的,都把他和阎罗王并称,因此京城就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暗中行贿疏不通关系的人,有阎罗王和包老头。不管是权贵,还是妇孺,哪个不知道他的名声,只不过权贵害怕,妇孺爱戴。

包青天真的是黑脸吗?

  电视里的包青天一张炭黑脸,额头长一个小月牙,目光如炬,不苟言笑,一身浩然正气。据说历史上包青天其实不是黑脸,额头也没有那个月牙儿,他本是个面容白净俊秀,儒雅端庄的人,只是性格深沉严肃,不苟言笑。包公祠内的包公坐像、刻像也都是面容白净。即便在包公老家肥东县的包氏宗祠内,包公画像也不是抢镜的黑脸,史书上也没有包公是黑脸的记载。那么为什么在戏曲舞台上,影视剧作品中包公会是这样的形象呢?我想之所以被“黑脸”,是因为他的刚正不阿、铁面无私、不畏权贵、为民做主,而铁面正是民间俗称的“黑脸”,所以“包拯黑脸”与真实面貌无关,而是元明以来戏剧中被夸张了的形象,就如戏剧里曹操是白脸奸臣的形象一样。

  包公他一生中留下唯一一首诗,而这首诗也是他为官之道的真实写照:“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

  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时年六十四岁。宋仁宗亲去吊唁,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一生清正廉明、不畏强权、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伸冤鸣不平,被百姓尊称为 “包青天”、“包公”。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文曲星转世,传说包拯审案不分昼夜:日审阳间,夜审阴间。坊间传说中包拯死后成了神明“马国公”,故现在称的“马国公”就是包公本人。

  他的所作所为均为大宋的社稷江山跟人民的利益考虑:反对覃恩、重惩贿赂、三弹张尧佐、参倒张方平、抨击宋祁、严惩张可久、力参任弁、七斗王逵任意一件事他都是对事不对人,他上维护国家利益,忠君爱国,他对皇帝十分尊重《包龙图倒坐开封府》就是一个最好的说明,下不损人民利益,这就是他能被人世代传颂成为美谈的原因。

  在北宋,平民要告状,必须通过“门牌司”层层上递诉状,有些官吏就乘机压榨百姓,包公发觉这一弊端就撤了门牌司在开封府公堂门前右边立了一面大鼓,逄有重大冤情之时,不论大小人物一经击鼓鸣冤,包青天定必升堂开审,喊冤者可直接向包大人陈述冤情。

  描写包拯断案的文学作品有很多,其中元杂曲中,包拯被塑造成半人半神、可以上天入地的判官形象。主持正义又无所不能的包拯,体现了人们对清明政治的渴望和期待。同时也反映出了百姓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元代时,政治黑暗,人民期待清官,就将自己的渴望寄托在文学作品里有无名氏的《陈州粜米》、《盆儿鬼》,关汉卿的《蝴蝶梦》、《鲁斋郎》,郑廷玉的《包待制智勘后庭花》,李行道的《灰阑记》,曾瑞卿的《留鞋记》,武汉臣的《生金阁》等都是描述了包公的公正廉明、断案如神、与为民做主的形象。

  小说《龙图公案》里的包拯,既维护皇权,又刚正不阿,替民众伸冤,显示了一个廉政官员所具有的正直品质和内在魅力,他日断阳夜断阴被神话为文曲星下凡。与元曲逐渐神化的包拯相比,明代文人笔下的包拯神通广大,无论鬼神对他皆是有求必应。《三侠五义》是古典长篇侠义公案小说的经典之作,堪称中国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小说里增加了包拯的身世、师爷公孙策、展昭、王朝、马汉、张龙、赵虎的来历的由来,还有三口铜铡、开封三宝(古今盆、阴阳镜、游仙枕)的来历,白玉堂等人的内容也更为详尽生动,把包公形象推向顶峰。

  包公的清名远播,相传一个少数民族归顺宋朝,他们首领要求宋帝赐他包姓,宋帝就赐他姓包名顺。

铁面无私包青天,究竟长相如何,真的顶着黑炭般的脸吗?

  从古至今包青天清廉的形象可以说是非常的深入人心,并且也是十分的公正不阿的。这世间关于他的传说有许多,比如说有通灵的本事可以屡破大案,而且本人也是文曲星下凡。

  所以根本不畏强权。其实很多都是由民间百姓不转的,但是不管哪一个故事,对于包青天的外貌都描述的出奇的统一,那就是包青天不仅皮肤黑,而且额头还有一个月亮。据说在历史上真实的包青天真的有这样的特征,在出生之时浑身漆黑并不像一个婴儿。在长大之后的包青天,虽然皮肤的颜色和正常人不一样,但是十分的聪明,几乎有着过目不忘的本领,慢慢的人们便不再注意她的肤色,而是开始佩服他的学识。

  据说包青天头顶的月亮在出生之时是没有的,传说是月亮的神赐给他的一个印记这里说的就比较的玄幻了。其实他的月亮并不是一个胎记,而是在小时候因为顽皮被马踢了一脚额头,所以留下了这个伤口。在很多的影视作品当中,对于包青天的形象都有所美化,但是出奇的一致。

  不过无论如何包青天都是一名非常公正廉明的好官,对于百姓来说这样子就够了,不过因为比较独特的长相百姓对于包青天的传颂就更加的多了,所以包青天顶着黑炭一般的脸应该是真的。

历史上真正的包拯是怎样的?与传说中的包拯有哪些不同

   在我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清官估计就是包青天莫属了,包青天的原名叫做包拯,传说他从小就没有父母,是跟着兄嫂一起长大的。包拯皮肤非常的黑,就像古代的锅底一样黑,而且脑门子上还长着一个月牙,外人还起了个外号叫做“包黑子”。包拯做官是不委权贵,惩治贪官,为来百姓做实事,为老百姓做主。而且包拯铁面无私,断案如神。那么在真正的历史上,包拯真的是这样子的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包拯的出身和长相,传说中的包拯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小时候很受气,从小就跟随大哥大嫂长大,另外,传说当中的包拯长得黑如煤炭。而史料当中的真实包拯与传说中的大相径庭。真实的包拯其实是出生在官宦世家,而且家庭很富裕,从小就受父母的宠爱,在父母的影响下通过科考而走上了为官的道路。包拯长的也不黑,而是一个长相很白净的书生,而且非常的俊俏。那么为什么把包公塑造成为出身贫寒好脸面很黑呢?其实这与人们心目当中的形象有关系,人们人们只有贫穷出身的人才能够铁面无私。所以传说中就把包拯塑造成了这种形象。

   包拯断案入神的传说,在传说当中包公断的最有名气的两个案子就是《铡美案》和《狸猫换太子》了。那么这两个案子是否存在呢?

  

   先细说下《铡美案》,传说当中的陈世美考中了状元,为了能够娶公主为妻,而想杀掉自己的原配夫人秦香莲,后来秦香莲去开封府告状,包公查明案情后,用铡刀铡死了陈世美。其实历史上根本没有陈世美这个人,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状元记载当中更没有陈世美,在宋朝的时候也没有铡刀这种刑法。所以铡美案的传说只是人们为了弘扬正义而编纂出来的。

   《狸猫换太子》的传说也与当时的皇帝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当时的皇帝宋仁宗确实是一个宫女所生,而不是刘太后所生,后人又把明朝的万贵妃案件与之结合,才改编成故事(狸猫换太子的真相在作者的上一篇文章当中有详细的介绍)。之所以有这个故事的传说,这也是为了显示包拯不攀附权贵、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的形象。

   其实包拯断案如神的传说与包公所断的牛舌案有一定的关系,据记载,包拯在当七品县令的时候,有一天包拯正在县衙办公,一个老农来报案,说自己家耕牛的牛舌头被人给割掉了,因为在当时牛是农民用来耕地种田的主要力量,如果牛被割去舌头,那么牛就无法吃东西,最后会被饿死。包拯叫这个老农回家把牛杀掉,并且不要声张,老农非常的不解,因为在宋法规定杀耕牛是犯法的,包拯看出来老农的疑虑,就告诉老农,只要按照自己所说的方法做,就一定能破案,几天后,与老农同村的一个人来告发老农私自宰杀耕牛。包拯一拍惊堂木,大喝一声,为什么割掉老农家的牛舌头,还不从实招来,这个人立刻吓得说出来实情。原来这人与老农家有一些矛盾,为了报复老农,就想出了割牛舌头的损招。从此就有了包工断案如神的传说。

   其铁面无私的传说也是正确的,是根据包拯所断的一个案子有关系,包拯在老家庐州当官的时候,有一个娘家的表舅,依仗包拯是自己的外甥,就仗势欺人,做了许多触犯宋法的事情,包拯知道后,不但没有袒护其表舅,反而依照宋朝的法律,打了其三十大板,从此包拯的一些亲戚再也不敢仗势欺人了。所以才有了铁面无私的美名,

   包拯不畏权贵也是真实的,在包拯五十七岁的时候当上了开封府的知府,当时的开封是宋朝的国度,开封城里的许多案件都牵扯到了一些皇亲国戚以及达官显贵,当时正值夏季,连日暴雨,开封城的主河惠河水位暴涨,出现了洪水,包拯在治理洪水的同时,也在积极调查为什么水位会出现暴涨,因为一般的暴雨是不会导致惠河水位出现问题的,最后经过调查,是京城的一些高官贵族和皇亲国戚在惠河当中修建了一些好看的建筑,包公立刻请示朝廷,将这些违规的建筑拆除,毫不给那些权贵面子。包拯还当过御史,在包拯当御史的时候,见恶必弹,无论是任何人,只要触犯了宋法,包拯都会进行弹劾,包拯弹劾的人包括皇后的父亲张尧佐、当朝的宰相宋庠等很多朝廷重臣。所以才有了其不畏权贵的传说。

   包拯在为官的时候也是比较清廉的,可以说是两袖清风。端州在当时盛产砚台,文人都会把砚台当好物件,包拯在当端州知州的几年当中,没有用过一块好砚台,在其离开端州的时候,只是带着一块普通的砚台走,在近代挖掘包拯墓葬的时候,只是出土了一块很普通的砚台,这也得以证实包拯是十分清廉的。无论包拯在哪个地方当官,不仅当地的治安很好,就连老百姓的日子过得也很不错,另外包公在军事、财税、经济等很多方法都做出过杰出的贡献。

   包拯还有很多的故事,都是为国家、为人民办实事的故事,包拯在其仕途生涯中是没有污点的,仕途也很顺利,无论是任何权贵高官,都没能够将其陷害掉,包公正是以一股正气而不惧任何的威胁和陷害,做人也坦坦荡荡。后人在元曲中刻意的降包拯描绘成黑脸和脑门上的月牙,将包拯塑造成一个能审阴间和阳间的法官。后来经过明代以及清代的补充,才有了现在传说中的包青天。

历史上的包拯和电视剧里有何不同?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辩忠奸,江湖豪杰来相助,王超马汉在身边”。这是我们在电视剧里所听到对包拯的描述,那么,究竟历史上真实的包拯与人们口口相传的包青天有何区别?

  说起包拯包大人,都会有什么印象呢?马上您脑海里会想起大黑脸,脑门上有个月牙,能耐特别大,说是能日断阳夜断阴,身边总是有张龙赵虎王朝马汉。一边是展护卫,一边是公孙先生,而且是尚方宝剑拿在手中,特别威风。堂前摆着狗头铡,虎头铡,龙头铡,铁面无私的形象。那么真实的包公是不是就是这样呢?

和大家说个实在的,张龙赵虎王朝马汉没有任何一本正经的史书说到有这么几个人,子虚乌有。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根本就不存在,尚方宝剑也从来没有落到过包拯的手里。而且包拯甚至都不是黑脸,也没有月牙,更没有铡过陈世美,这是真实的包拯。

  看到这你可能就纳闷了,那怎么这包拯这名气就这么大呢?到现在为止,大家还把他看成贪官的克星,忠心耿耿的不二之臣?

  那么真实的包拯是什么样?为什么真实的包拯也获得了后代这么大的追捧呢?咱们得从头说起,咱先说包拯的特征,包拯脸不黑,不仅不黑,还是个白白净净的书生形象。但人们说起包拯,就想到了黑,有这么一个段子,展昭说我们包大人是打着灯笼都找不到的好官。包拯气的一嘴巴子,瞎说什么玩意儿,打着灯笼都找不着,我有那么黑吗?当然,这只是玩笑而已。说为什么给他弄个黑脸呢,包公是什么官,包拯是开封府尹。开封是什么,大宋年间的首都,开封府尹就相当于咱们现在北京市的市长,那会这个开封府尹的权利,可比现在北京市长大多了,他等于是把市长,市委书记,检察院,公安局局长之类的都一个人包了,大权在握。

那么开封府尹历史上出过几个好官,有一个叫赵括,是包拯的前任,我说的这个赵括可不是纸上谈兵的那个赵括,这个赵括人长得非常的黑,但是人特别正直清廉,在开封府尹的位置上干了有十多年,很多官都怕他。都知道他这个人铁面无私,六亲不认,所以后来人们送他四个字,铁面御史。由于他长得黑,很多人叫他赵黑子,就这么叫,当然这个人名气没有后来包拯名气那么大,包拯也很清廉。也同样铁面无私,所以后来民间传来传去,传来传去,就把这俩个人合二为一了。而且把赵括身上办的那些好事,都挪到包拯身上去了,再把这个特征,就是脸黑,咱说铁面,不说脸黑,哈哈。你要是白面书生就会显得斯斯文文,挺和气,黑脸就显得不近人情。所以一来二去,一些民间口头文学创作者,就把这俩人揉到一块去了,就把这个黑脸的赵括也挪到包公这个形象上来了。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包公包黑子,那是结合了两个人的特征,所以包公并不黑。

  好了,关于“包青天长什么样”的讨论到此结束。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包青天长什么样”,并从我的解答中获得一些启示。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