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字多少画笔 10画的字有哪些取名用?

发布日期:2024-10-01         作者:嘉怡生活网

  

木的笔顺:

横,竖,撇,捺

  拼 音: mù ?

  部 首: 木

  结 构:单一结构(独体字)

  笔 画:4画

  笔 顺:横、竖、撇、捺

  组 词:树木、 木马、 苗木、 木屋、 木耳、 木床、 木头、 草木、 木桩、 木板

  释 义:

  1.树类植物的通称:树~。乔~。灌~。~石(树木和石头,喻没有知觉和情感的东西)。缘~求鱼。

  2.木料、木制品:~材。~器。~刻。~匠。~已成舟。

  3.棺材:棺~。

  4.质朴:~讷(朴实迟钝)。

  5.呆笨:~鸡。

  6.感觉不灵敏,失去知觉:麻~。

  7.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

  8.姓。

  木的笔顺:横,竖,撇,捺

  木(拼音:mù),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 ,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 ,其古字形像树木,上为枝叶,下为树根。"木"的本义即树木,后引申指木头、木料以及一切木制器具,又特指棺材。木质坚韧结实,故"木"有淳朴忠厚之义。其次,"木"字还有呆笨的意向;也指感觉不灵敏,失去知觉;麻木。

  "木"是汉字部首之一。用"木"作意符的字大多与树木或木制品有关,大致可分为:①有关树木的名词,如:桂、樟、柄、杆;②有关树木的动词,如:植、栽、析;③有关树木的形容词,如:枯、朽、柔。

  "木"的本义是树。现代用作"木料""木材"的"木",是在树这个本义的基础上引申而来的。上古时候,表示"树木"这个概念常常用"木",用作动词意义的栽种、种植则是用"树"。在纪元前后,"树"才用作名词表示树木,从而取代了木。

10画的字有哪些取名用?

  笑、桃、家、高、笔等。

  一、笑

  1、露出愉快的表情,发出欢喜的声音。

  2、讥笑。

  组词:笑面、玩笑、冷笑、笑话、说笑等。

  二、桃

  1、桃树,落叶小乔木,小枝光滑,叶子长圆披针形,花单生,粉红色。果实略呈球形,表面多有短绒毛,味甜,是常见水果。核仁可入药。

  2、这种植物的果实。

  3、形状像桃儿的东西。

  组词:桃李、樱桃、桃子、桃红、桃仁等。

  三、家

  [ jiā ]

  1、家庭的住所。

  2、借指部队或机关中某个成员工作的处所。

  [ jia ]

  1、后缀。

  2、用在某些名词后面,表示属于那一类人。

  3、用在男人的名字或排行后面,指他的妻子。

  [ jie ]

  用在修饰语后,相当于“地”、“的”,如“整天家、成年家”。

  组词:家里、全家、大家、家园、家乡等。

  四、高

  1、从下向上距离大;离地面远(跟“低”相对)。

  2、高度。

  组词:高深、高看、高声、高兴、高远等。

  五、笔

  1、写字画图的用具。

  2、(写字、画画、作文的)笔法。

  3、用笔写出。

  组词:练笔、铅笔、毛笔、笔尖、画笔等。

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肖像画作品。画中的主人公是当时的新贵乔孔多的年轻的妻子蒙娜·丽莎,这幅画画了4年。 那时,蒙娜丽莎的幼子刚刚夭折,她一直处于哀痛之中,闷闷不乐。为了让女主人高兴起来,达芬奇在作画时请来音乐家和喜剧演员,想尽办法让蒙娜丽莎高兴起来。 这幅画完成后,端庄美丽的蒙娜丽莎脸上那神秘的微笑使无数人为之倾倒。 后即以“蒙娜丽莎的微笑”喻指迷人的微笑或神秘莫测的微笑。

  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列奥多.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别名“乔康达” 达·芬奇是意大利著名画家《蒙娜丽莎的微笑》创作于1504年左右。画中的蒙娜丽莎成为美学的,哲学的象征性形象,早已成为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画家模仿的对象。肖像图(4张) 500年来,人们一直对《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时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严肃,有时像是略含哀伤,有时甚至显出讥嘲和揶揄。在一幅画中,光线的变化不能像在雕塑中产生那样大的差别。但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隐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唇部披上了一层面纱。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现在眼角和嘴角上,达 ·芬奇却偏把这些部位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界线,因此才会有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 哈佛大学神经科专家利文斯通博士说,蒙娜丽莎的微笑时隐时现,是与人体视觉系统有关,而不是因为画中人表情神秘莫测。利文斯通博士是视觉神经活动方面的权威,主要研究眼睛与大脑对不同对比和光暗的反应。利文斯通说:“笑容忽隐忽现,是由于观看者改变了眼睛位置。”她表示,人类的眼睛内有两个不同部分接收影像。中央部分(即视网膜上的浅窝)负责分辨颜色、细致印记。环绕浅窝的外围部分则留意黑白、动作和阴影。据利文斯通说,当人们看着一张脸时,眼睛多数集中注视对方的双眼。假如人们的中央视觉放在蒙娜丽莎的双眼,较不准确的外围视觉便会落在她的嘴巴上。由于外围视觉并不注重细微之处,无形中突出了颧骨部位的阴影。如此一来,笑容的弧度便显得更加大了。不过,当眼睛直视蒙娜丽莎的嘴巴,中央视觉便不会看到阴影。利文斯通说:“如果看着她的嘴巴,使得我们永远无法捕捉她的笑容。”蒙娜丽莎的笑容若隐若现,源于人们的目光不断转移。利文斯通指出,若要临摹《蒙娜丽莎》,描绘口部时便要望着别处。 后经使用x光照射,发现蒙娜丽莎嘴部涂画40层颜料,每一层都很薄。证实并不是用笔所画,而是作者把颜料涂在手上继而画在上面。而每一层颜料都要几个月才能风干,推算大约10年才画好蒙娜丽莎的微笑。 1993年,加拿大美术史家苏珊·吉鲁公布了一项令人震惊的研究成果。她说蒙娜丽莎那倾倒无数观赏者的口唇,是一个男子裸露的脊背。这一论断既新鲜又荒诞,然而论证是有力的。集画家、雕刻家、建筑师、工程师及科学家等多种才艺于一身的达·芬奇,可谓是个“怪杰”。他喜欢穿粉红色外套,在胡须上毫无顾忌地涂上五颜六色,还常称自己解剖过不下30具死尸。他还是个左撇子,习惯从右到左倒着书写,别人要借助镜子才能读出他写的东西。因此借助镜子亦不失为欣赏者读画的一种方法。旋转90度后从镜中看蒙娜丽莎抿着的笑唇,恰好是一个背部线条分明的结实男性脊背以及左臂和肘部的一角;再说,表现人体美和呼唤人性的觉醒,既是大师的人生哲学,又是他的艺术观。 确实,在不同角度不同光线下欣赏这幅画,人们都会得到不同的感受。那微笑时而温文尔雅,时而安详严肃,时而略带哀伤,时而又有几分讽嘲与揶揄,神秘莫测的微笑显露出人物神秘莫测的心灵活动。 几百年来,“微笑”的新解层出不穷。诸如微笑不露皓齿是因原型虽典雅美丽却口齿不齐;原型因爱女夭折,忧郁寡欢,难掩凄楚之态;更有甚者,把蒙娜丽莎从贵妇宝座上推落下来,把原型贬为妓女,故而微笑中带着讥嘲和揶揄。 美国马里兰州的约瑟夫·鲍考夫斯基博士认为:“蒙娜丽莎压根就没笑。她的面部表情很典型地说明她想掩饰自己没长门牙。” 法国里昂的脑外科专家让·雅克·孔代特博士认为蒙娜丽莎刚得过一场中风,请看,她半个脸的肌肉是松弛的,脸歪着所以才显得微笑。 英国医生肯尼思·基友博士相信蒙娜丽莎怀孕了。他的根据是:她的脸上流露出满意的表情,皮肤鲜嫩,双手交叉着放在腹部。性学专家推测:蒙娜丽莎刚刚经历了性高潮,所以才表现出令世人倾倒的微笑。 还有一种近乎无稽之谈的说法:她的表情就像吃了苯氨基亚胺似的,显得很陶醉,这是吃完巧克力后人体内产生的一种欢愉激素。这种说法很少有人相信,因为当时还没有巧克力呢。 画中,左边的地平线比右边的低,蒙娜丽莎的左侧看上去比右侧大。历史上左边代表女性,体现达·芬奇崇拜女性。电脑分析显示,蒙娜丽莎和达芬奇自画像的脸部有多处相似,可能蒙娜丽莎就是达芬奇本人,埃及传说中主管男性生殖器的神叫阿蒙(Amon),主管女性生殖器的神叫伊西斯(Isis)——古代文字中曾将其读做L'ISA,因此Mona Lisa就是暗示AMON L'ISA,即蒙娜丽莎非男非女,是两性的融合体。

  真伪之谜

  按照以往的说法,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收藏于巴黎的卢浮宫。但在收藏界却有一种说法称,挂在卢浮宫的不是《蒙娜丽莎》,真正的《蒙娜丽莎》是在伦敦一所公寓的墙上。 这间寓所和这幅作品的保管者普利策博士说,《蒙娜丽莎》完成后,作品就留在了丽莎·德·佐贡多家。后来,又有一个贵族请达·芬奇为他的情妇画一幅肖像,这个被称为“拉乔康达”(意为“微笑的人儿”)的女子,和蒙娜丽莎长得很像。于是,一时懒惰的达·芬奇把《蒙娜丽莎》的脸部换成拉乔康达。画作完成后,那个贵族抛弃了拉乔康达,因而没有买下这幅画。后来达·芬奇应弗朗西斯一世的邀请去法国,带去了这幅画。普利策说,使卢浮宫增添光辉的是拉乔康达的肖像画。《蒙娜丽莎》后来流落到英格兰,本世纪初被一家博物馆馆长、艺术鉴赏家威廉·布莱克买下,后来又为瑞士一财团收购,普利策便是其中的成员。 本世纪初,曾经有许多人大规模地复制、伪造艺术名作,有理由怀疑伦敦的那幅是赝品。但是,普利策博士对他的这幅画的真实性深信不疑。他用显微摄影技术证实,伦敦这幅画上的指纹同达·芬奇其他作品上的指纹相同;根据记载,蒙娜丽莎比拉乔康多年轻19岁,被画时披着一条表示悼念的面纱,在两幅画中,只有伦敦那幅显示一个更显年轻的女人披着漂亮的面纱;另一个证据是,拉斐尔当年在达·芬奇作这幅画时曾经作过速写,速写中的蒙娜丽莎背后有两根圆柱,这两根圆柱出现在伦敦的肖像画里,而卢浮宫那幅的背景是山崖、小径、石桥、树丛与潺潺的流水。 几百年以来,不少收藏家各自声称他们藏有真正的《蒙娜丽莎》,数量竟达60幅之多。更有趣的是,美国缅因州伯特兰美术馆在1984年收到一幅《不微笑的蒙娜丽莎》,经测定,此画确实是当年达·芬奇的手笔,画中的人物除了不微笑以外,其余都酷似蒙娜丽莎本人。专家由此推测,这幅《不微笑的蒙娜丽莎》可能是作者同时画的一幅底稿。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目前卢浮宫内收藏的《蒙娜丽莎》是一幅赝品,其依据在于1911年发生的那起盗窃案。在那起盗窃案中,《蒙娜丽莎》失窃。两年后,它出现在意大利,但是画面上蒙娜丽莎身后两旁的廊柱已经被切掉了。几年后,《蒙娜丽莎》被归还卢浮宫。但许多专家都认为,这次失而复得只是一场烟幕,真正的《蒙娜丽莎》已经被一位富有的收藏家重金收购,挂在卢浮宫内的只是一件赝品而已。

  背景之谜

  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卡罗·佩德雷蒂认为,蒙娜丽莎身后的背景是意大利中部阿雷佐市布里阿诺桥附近的景色。佩德雷蒂的证据是,达·芬奇出生在距阿雷佐约100公里的芬奇镇,并曾经在阿雷佐生活过,这一地区的原始景观与《蒙娜丽莎》的背景几乎完全一样,因此,达·芬奇很有可能采用这一地区的田园景色作为《蒙娜丽莎》的背景。当佩德雷蒂的这一观点在达·芬奇绘画国际研讨会上宣布后,许多美术史专家都对他的研究结果表示肯定。

  死因之谜

  按照记载,丽莎·迪·格拉尔弟尼在46岁时抑郁而死,但一位日本心脏病专家说他发现蒙娜丽莎的左眼上有一块黄斑,这是胆固醇含量过高的征兆。这个日本心脏病专家说蒙娜丽莎应该死于心肌梗塞。 说不尽的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这是一个永远探讨不完的问题。自问世至今,将近五百年,后人不知做过多少品评和揣测,留下越来越多的迷局。当今,世上有研究《蒙娜丽莎》的专著数百部,而有近百名学者将此画作为终身课题。时间的推移不会使疑团得到解决,只会随着研究的深入,将更多的疑惑留给后人。 人们过分地喜爱她。无止境地探讨她那难以觉察的、转瞬即逝然而亘古不变的微笑,那洞察一切而又包容一切的眼神,那端庄沉稳的姿态,高贵而朴素的装束,以及无懈可击的完美构图。人们惊叹:列奥纳多,惟有列奥纳多,上帝一样的智慧,才能采集那么多美的元素,将众多美好合为一个完美。于是,美、智慧、永恒,三位一体,极致的搭配,再无超越的可能。就这样,蒙娜丽莎带给人们无限美好的遐想,也给人们无限沉重的压力。人们既愿意栖身她的庇荫,吸取滋润的营养;又渴望走出她的阴影,呼吸自由的空气。多少年了,无数醉心绘事的人,都为这一重矛盾所困扰。 这是一个神话,它与达.芬奇无关,完全是后人制造的。神话像雪球,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滚动,无限膨胀,最终连神话的制造者也被吞没。如今,蒙娜丽莎坐在卢浮宫一处显要的位置,隔着厚厚的防弹玻璃,每天以我们熟知的、神秘而永恒的微笑迎候数以万计的来访者。这些朝圣般的观众心中装着各式疑问,他们渴望通过这一张温柔娴静的脸庞读出答案,然而离开时却将更多的问题带走。问题是五花八门,许多与蒙娜丽莎并无关系。有人会问:蒙娜丽莎究竟是画中人的名字,还是微笑的别称?画中人究竟是银行家乔.贡多的妻子,还是伊萨贝尔王妃?此画确有真人模特,还是凭想象画成?画中人物没有眉毛,这是当年佛罗伦萨的审美时尚,还是像某人所说,其人正在怀孕,是妊娠反应?画中人是否刚经历流产的伤痛,所穿衣裳是丧服?蒙娜丽莎那令人迷惑的表情真的是微笑吗?难道不是面部麻痹症造成?蒙娜丽莎到底是男是女?其原型是否就是达.芬奇本人?问题越问越离奇,距离画本身越来越遥远,不仅无助于解读该画,反而将人不断引向迷途。 其实,有些问题已经构成了对《蒙娜丽莎》的亵渎,只是提问者尚未觉察。蒙娜丽莎是男是女,这还用得着问吗?任何一个对性别有感知的人都不该对此产生疑问,可是有人偏要提出如此荒唐的问题。有人说蒙娜丽莎给人的感觉是中性的,至少她(他)不会给人产生性的诱惑。试问,难道惟有性感才能构成女性美吗?如此,一幅肖像画与一幅色情照片又有多大区别?无疑,蒙娜丽莎是美的,她的美充分体现在人性美上,而不局限于女性特征;或者说,她的美已经超越了性别阻隔,但这并不等于连性别都分辩不出。对于显而易见的事实还要发出荒唐的疑问,若不是别有用心也是无聊之极了。面对一幅分明令人愉悦的肖像却偏要说甚么面部麻痹症,这简直令人愤慨。蒙娜丽莎表情是僵化的吗?瞬间的表情被定格就说成僵化,那真是荒唐透顶。微笑是难以描述的,专注中不自觉的微笑,友善的微笑,欣慰的微笑,或是略带嘲讽的微笑,那是每个人不同情绪下的感受,但笑意是毫无疑问的。至于有人感到蒙娜丽莎的微笑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因而断定此画不是以真人为模特,而是完全凭想象画成,这种论断也纯属多余。人们惊叹达.芬奇卓越的绘画技巧:画中人由面部五官到双手,再到身体的其他部分,包括衣着穿戴,每一处都那么真实可感,几乎伸手可及,这是凭空想象无法完成的。倘若没有真实人物作参照,达.芬奇纵然有天大的才气也不可能画得如此生动细腻。有人要问,画中人的眼神、她的笑意是那么遥远和不辩深意,那是其人所独有的吗?为什么今人就摹仿不出?其实这样的问题很好解答。每一个了解绘画的人都懂得,肖像画并不等同于人物原型。一幅好的肖像画首先要体现作者与表现对象间的互动;画家将自己的智慧、情感、人生理念、精神渴求等等都融铸进了画中人物,这样观众从画面上读到的肯定比真实人物要丰富的多。我们了解了达.芬奇的生平,认识了他在诸多领域的非凡造诣之后,上述问题也就迎刃而解。既如此,那么画中人究竟是谁的妻子、叫什么名字就不重要了,她是达.芬奇全部艺术才情的汇聚,也是他理想人格的集中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她不是任何人的妻子,她是一个超乎常规限定的完美人性。我们可以理解蒙娜丽莎为达.芬奇的精神肖像,但要说是以他本人为模特就显得太庸俗化了。有人通过电脑技术将达.芬奇的自画像与蒙娜丽莎作以对照,发现两者的基本结构惊人地相似,于是断定该画是以他本人为模特。其实这是吹毛求疵。相似不等于吻合,当然完全吻合是不可能的,正如画中人与真实人物也非完全相同;然而不同的人总有相似之处,并且相似性是主要的,差异却是微小的;更何况每一个画家描绘他人时总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形象带进画面,因为画家对自己最熟悉;这点想来达.芬奇也不会例外。说到这些,其余的问题也就无须解释了。如果我们多读一些画,多接触一些画家,那么不着边际的问题就不会提出来了。 驳斥了上述一些问题,不是说围绕《蒙娜丽莎》的研究都是无意义。作为世界美术史上最具知名度的一件作品,必然会有无尽的问题为后人探讨。对于《蒙娜丽莎》人们过分熟悉,很难再产生新鲜感;然而醉心于此画的人,却是每看必有新得,各中奥妙怕是只可意会了。《蒙娜丽莎》不但是卢浮宫的镇馆之宝,简直是法国人的骄傲。当年《蒙娜丽莎》曾经失窃,千万人为之痛不欲生,政府则把当日定为“国难日”;而当它失而复得时,则举国欢腾,其盛况不啻于国家重获新生。法国人莫非忘记了,《蒙娜丽莎》本不该属于他们。在蒙娜丽莎的故乡意大利,拥有无法估量的艺术宝藏;却不曾拥有《蒙娜丽莎》,不能不说是巨大遗憾。这是世界上拥有最多发烧友的一幅画,不要说艺术界,单就政界要员对她的迷恋就令人诧异:大名鼎鼎的戴高乐总统每当心绪烦躁时,必驱车前往卢浮宫欣赏《蒙娜丽莎》,出来后便满面春风,原先的烦恼荡然无存;而蓬皮杜总统则公开承认无法克制对《蒙娜丽莎》的心驰神往之情。世纪伟人邱吉尔可谓是曾经沧海了,可他晚年有幸亲抚《蒙娜丽莎》时,竟无法控制颤抖的手指;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亦对《蒙娜丽莎》情有独钟,无缘享有真迹,就收藏了4幅赝品。看到这些事实,我们会产生疑问:一幅不大的肖像画为何竟有如此巨大的魅力或是震慑力,难道不是有一种神秘的无形力量在驱动么? 有些问题是难以回答的,我们先从《蒙娜丽莎》自身来认识。举世公认的真迹现藏卢浮宫,那是流传有序的。当年达.芬奇迁居法国,身边就带着这幅画;达.芬奇死后,《蒙娜丽莎》即为法国王室所拥有;卢浮宫建成后,此画就被永久收藏。然而,人们不解,现今看到的《蒙娜丽莎》与当初描述的不尽相同。莫非已经过他人做手脚了?的确,我们今天看到的画与当年达.芬奇初画的已经有了不小的差距。据说,当年拿破仑得到《蒙娜丽莎》,为了将它装进现成的镜框,裁去了画面左右各三厘米;原先的画上两侧有石柱,现在看不到了,只能看见一点柱础。按说拿破仑给此画造成了极大破坏,可我们今天却不会这么认为。在今人看来,《蒙娜丽莎》的构图是完美无缺的,人物身后的风景拓展了画面空间,又很好地烘托了人物内心世界,人物形象也极为突出;相反,两侧增加了立柱反倒觉得构图沉闷,视野欠开阔,人物形象也失去了单纯。拿破仑戎马一生,未曾对艺术有过特殊的关注,却在美术史上留下了显著的一笔,真是不可思议。看来神圣也不见得是不可动摇的。 我们现在看到的《蒙娜丽莎》是棕褐色调,略带些青绿色相,色彩简洁而沉静,朴素而凝重。我们以为画向来如此,其实不然。据达.芬奇同时代人对此画的描述,当时的画是色彩鲜艳,调子明快的,什么时候变成了现在的样子呢?当年法王得到了《蒙娜丽莎》,为了更好地保护它,在表面涂了过多的光油;历经数百年光阴,光油变成了暗褐色,像我们目前看到的色彩;画表面已经开裂,形成了蛛网般的细密纹理。保存状况不佳,那是令人惋惜的;然而,我们宁愿承认当今的《蒙娜丽莎》。单纯浑厚的色调与人物沉静内敛的精神气质相得益彰;深暗的衣饰、迷蒙的背景将人物脸庞及双手衬托得响亮动人;而均匀的裂纹则给人物增添了神秘气息,让我们欣赏她时带上更多的崇敬与神往。有人想通过现代科技手段除去表面油垢,恢复原先明丽的色彩;只是担心技术不过关,怕损伤画面。其实,倘若真的修复了,我们反倒会觉得陌生以至难以接受。 临摹名画是一种喜爱的表现,《蒙娜丽莎》就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临本。且不说今人的临摹,仅在达.芬奇时代就有好几个版本的《蒙娜丽莎》,那多半是达.芬奇的学生或助手临的。有几幅技巧拙劣,放在原作跟前不堪入目,不过其中也不乏佳作。在美国新泽西州也有一幅《蒙娜丽莎》,和卢浮宫的原作极为相似,只是构图略大一些,露出左右两侧的石柱(原作构图本来如此)。画上的蒙娜丽莎秀丽、清纯,更具人间气息。专门研究《蒙娜丽莎》的学者雷特认为这幅也是达.芬奇所作,而且是最初作品,该作表现出了人物的青春魅力;而收藏于卢浮宫那幅大约作于1513年。达.芬奇到了晚年技艺愈加炉火纯青,但多年过去,蒙娜丽莎已不再年轻,而多了些许成熟与深沉。这种说法颇耐人寻味,但毕竟只是推测,难以得到证实。多数人对此持否定意见,反对者认为:达.芬奇一生中创作的绘画屈指可数,他从未重复过自己的作品。

  遗骸之谜

  蒙娜丽莎原型的遗骨被丢弃在垃圾场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10月11日报道,一位意大利学者日前惊爆,因为不知墓穴中死者的身份,早在30年前,有人从墓穴中挖出达·芬奇不朽名作《蒙娜丽莎》原型丽莎·盖拉尔迪尼的遗骸,并当成垃圾倾倒在了佛罗伦萨市郊的一个垃圾厂 建停车场挖掉墓地 研究显示,丽莎于1542年在佛罗伦萨去世,葬于当地一座名为“圣奥尔索拉”的女修道院的墓园里。经过几百年的岁月,该修道院早已不复存在,后来这片场地上建起了一家烟草厂和一所大学的教学大楼,在上世纪80年代又成为意大利警察的宿舍区。 意大利艺术史专家朱塞佩·帕兰蒂日前宣布,经过长达数十年对历史档案和资料的研究,他发现30年前开发商在那片地区修建地下停车场时,将当地的墓园连同地基一起挖走,而丽莎的遗骸混同着石块被当成建筑垃圾倾倒在了佛罗伦萨市郊的一个大型垃圾场,如今那里已是一座高达30米的垃圾山。 开发商竟不知古迹 帕兰蒂著有《蒙娜丽莎揭秘:达·芬奇模特的真实身份》一书,他近日接受采访时表示:“可惜的是,丽莎的墓穴已被毁掉,当时人们不知道里面埋的是什么人,他们也没有认识到保护古迹的重要性,他们只想给警察修宿舍。”

  编辑本段字符之谜

  蒙娜丽莎微笑让人迷恋,蒙娜丽莎双眼暗藏玄机。据英国《卫报》12日报道,意大利研究者借助显微镜在艺术巨匠莱奥纳多·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眼中发现神秘字符,或许能为揭开画中人真实身份开启新途径。 左右眼均有西文字符 意大利国家文化遗产理事会主席西尔瓦诺·温切蒂借助显微镜观察油画中蒙娜丽莎的眼睛,发现微小字符。 英国《卫报》12日援引温切蒂的话报道:“肉眼看不出来。她绿褐色的右眼球上画有黑色的LV字样,很明显这是莱奥纳多·达·芬奇的姓名首字母。” 相比起右眼,蒙娜丽莎左眼中的内容更值得探索。 温切蒂说,左眼球上的字符尚未辨明。“很难清楚分辨……但看起来是字母CE,也可能是B或者S。” “这幅画差不多有500年历史了,”他解释说,画作清晰度和锐度不如当年。 除眼睛外,画作其他位置也藏有字符。 温切蒂说:“在背景中桥拱上可以看到数字72,也可能是字母L和数字2。” 达·芬奇不仅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杰出画家,还在科学和哲学领域表现出过人能力。他热衷于用符号和密码来传递信息。温切蒂认为,达·芬奇把字符藏在眼中是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一种交流途径。 蒙娜丽莎身份添神秘 发现眼中字符为蒙娜丽莎的真实身份更添神秘色彩。温切蒂推测,达·芬奇希望别人从蒙娜丽莎眼睛里发现她究竟是谁。 名画问世后,人们对蒙娜丽莎的真实身份一直存在争议。 流传较广的一种说法是,她真名为莉萨·盖拉尔迪尼,是意大利佛罗伦萨一名商人的妻子;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蒙娜丽莎是达·芬奇的自画像,因为达·芬奇是同性恋,感情生活不为人知,所以他把自己画成女人形象;而美国作家丹·布朗在其所著的《达芬奇密码》一书中提到,蒙娜丽莎这个名字可能是字谜,暗指一位埃及神明。 温切蒂认为,《蒙娜丽莎》创作于米兰。 他说:“作品背面写着‘149’三个数字,第4个数字被擦去,(据此)可以推断他(达·芬奇)于15世纪90年代在米兰的时候完成这幅作品。” 温切蒂说,他们对蒙娜丽莎眼中字符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期待“能更深入探索这个秘密,尽快揭示更多细节”。 从眼睛着手研究少见 蒙娜丽莎以迷人微笑闻名,从她的眼睛着手研究实不多见。 谈及研究眼睛的原因,温切蒂告诉英国《每日邮报》记者,他是受到一本书的启发。 温切蒂说,同事路易吉·博尔贾在一家店淘到一本发霉的旧书,书的作者是一名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历史学家。书中写道,蒙娜丽莎眼中“充满各种记号和字符”。 “值得一提的是,之前没有人注意到这些符号,”温切蒂说,这些字符不是随意涂鸦,也不是随机形成。 “我们向两名行家咨询得知,这些字符是在放大镜下用微型画笔画出。”他说。 温切蒂擅长研究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中的冷门学科。他今年6月发现文艺复兴另一名画家米凯兰基洛·梅尔西即卡拉瓦乔的遗骸。

求几个画家的简介

  克雷迪 (1458-1537年)<br> 洛伦佐·迪·克雷迪是 15世纪下半期到16世纪上半期意大利画家,这正是文艺复兴美术进入盛期发展时代。宗教题材世俗化,人物造型已经解决解剖透视问题。物象的质感、量感和空间感已经不是画家着力的艺术难题,画家的向光和色彩造型方面探寻,克雷迪的画风正是体现这一时代的特征。 《同圣朱利安和圣尼古拉斯在一起的圣母子》<br> 这是一幅祭坛画,圣徒作为供养人呈对称式分列圣母子两旁,题材和构图皆承继传统,唯人物造型具有个性。<br> 画中人物形象塑造沉稳、坚实,有雕塑体积感,用笔细腻精到不露笔痕,人们见到的是人,是不同质量感的衣着和大理石,就写实而论已达至高峰。画家尝以使用自然侧面光源,造成画面上由于光的变化而形成各种微妙的明暗变化层次,尤其是反光和投影的处理,自然恰当而富空间感。

  雷斯达尔(1628~1682)Ruisdael,Jacob van

  荷兰画家。1628年(一说1629年)生于哈勒姆,1682年3月卒于同地。艺术上受其叔父S.van雷斯达尔影响。作品多描绘海洋、平原和农村。早期创作以凝重见长,写实功力深厚,代表作《林中小屋》表明他是17世纪前期荷兰风景画写实传统的继承者。之后,其画风越来越洒脱,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使他将对形态、空间和运动的敏锐感受,融于绘画之中,《犹太人公墓》、《麦田》等,表达了他豪迈的气势,是最具戏剧性和诗意的佳作,预示着19世纪西方浪漫主义风景画的产生。

  梅因德尔特·霍贝玛

  Meindert Hobbema,1638 - 1709 年

  梅因德尔特·霍贝玛是雷斯达尔的学生,荷兰伟大的现实主义风景画大师之一,与老师齐名于画坛。

  霍贝玛的艺术观,偏重于对自然的直接观察和描绘,他的风景画多以树木为主体的艺术形象,常反复描绘相似的景色,用精确的造型语言描绘,而产生逼真的画面境界。这表现在他的代表作《米德尔哈尔尼斯大道》。

  /words.asp?id=572

  世界100名著名书画家简介网站

名人名言

  名言要珍惜时间

  古今中外关于珍惜时间的格言

  中国部分:

  古代:

  光景不待人,须叟发成丝。

  ——李白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

  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 (曾国藩)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文嘉《明日歌》)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文嘉《今日诗》)

  圣人不贵尺之壁而重寸之阴。

  --《淮南子·原道训》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战国楚·屈原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唐·王勃

  惊风飘白日,光景西驰流。

  --三国·魏·曹植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汉书·冯异传》

  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

  --晋·傅玄

  人寿几何?逝如朝霜。时无重至,华不再阳。

  --晋·陆机

  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三国志·魏书·王肃传》裴松之注引《魏略》

  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唐·孟浩然

  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

  --唐·李峤

  时而言,有初、中、后之分;日而言,有今、昨、明之称;身而言,有幼、壮、艾之期。

  --唐·刘禹锡

  勿谓寸阴短,既过难再获。勿谓一丝微,既绍难再白。

  --清·朱经

  志士惜年,贤人惜日,圣人惜时。

  --清·魏源

  莫倚儿童轻岁月,丈人曾共尔同年。

  --唐·窦巩

  现代:

  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鲁迅

  时间是由分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好的成绩来。

  ——华罗庚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古云“此日足可惜”,吾辈更应惜秒阴。

  ——董必武

  我以为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的也是“今”。因为它最容易丧失,所以更觉得它宝贵。

  ——李大钊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 (郭沫若)

  想成事业,必须宝贵时间,充分利用时间。

  --徐特立

  节约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鲁迅

  时间给勤奋者以荣誉,给懒汉以耻辱。

  --高士其

  杀了"现在",也便杀了"将来"。------将来是子孙的时代。

  --鲁迅

  古来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很严肃地对待自己的生命,当他活着一天,总要尽量多劳动,多工作,多学习,不肯虚度年华,不让时间白白地浪费掉。

  --邓拓

  昨天唤不回来,明天还不确实,你能确有把握的就是今天。

  --李大钊

  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鲁迅

  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的,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

  --鲁迅

  最好不是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幻想什么,而要在旭日初升的时候就投入工作。

  --谢觉哉

  外国部分:

  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

  ——莎士比亚

  你热爱生命吗?那就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富兰克林

  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高尔基

  必须记住我们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时间有限,不只是由于人生短促,更由于人事纷繁。我们应该力求把我们所有的时间用去做最有益的事情。

  ——斯宾塞

  一个人越知道时间的价值,越倍觉失时的痛苦呀!

  ——但 丁

  荒废时间等于荒废生命。 (川端康成)

  在所有的批评家中,最伟大、最正确、最天才的是时间。(别林斯基)

  要找出时间来考虑一下,一天中做了什么,是正号还是负号。(季米特洛夫)

  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高尔基)

  时间是伟大的导师。 --伯克

  时间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土壤。时间给空想者痛苦,给创造者幸福。--麦金西

  时间就是能力等等发展的地盘。 --马克思

  忘掉今天的人将被明天忘掉。 --歌德

  辛勤的蜜蜂永没有时间的悲哀。 --布莱克

  没有方法能使时钏为我敲已过去了的钟点。 --拜伦

  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时;时间也是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时。 --赫胥黎

  任何节约归根到底是时间的节约。 --马克思

  人的全部本领无非是耐心和时间的混合物。 --巴尔扎克

  时间是一个伟大的作者,它会给每个人写出完美的结局来。 --卓别林

  其他部分:

  人们常说:“时间在流逝。”其实不对,时间是静止的,是我们在流逝。

  一个人越知道时间的价值,越倍觉失时的痛苦。

  早晨不起误一天的事,幼时不学误一生的事。

  黑发不如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

  逝水不会有重归,时间不会有重返。

  最吝啬时间的人,时间对他最慷慨。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抓住今天,尽可能少依赖明天。

  珍惜时间可以使生命变得更有价值。

  时间是一笔贷款,即使再守信用的借贷者也还不起。

  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

  完成工作的方法是爱惜每一分钟。

  把握住今天,胜似两个明天。

  最珍贵的是今天,最容易失掉的也是今天。

  黑夜到临的时候,没有人能够把一角阳光继续保留。

  刻苦学习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孔丘(春秋时代思想家,教育家)引自《礼记。学记》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刘向(西汉经学家,文学家)引自〈说苑〉

  多见者博,多闻者智,拒谏者塞,专己者孤。

  ——桓宽 引自《盐铁论。制议》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韩愈

  ★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卡莱尔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 --达·芬奇(意大利)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 -郭沫若

  ★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 -茅以升

  ★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 --屠格涅夫

  ★灵感不过是“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 --列宾

  ★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 --爱因斯坦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自古以来学有建树的人,都离不开一个“苦”字。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爱迪生

  ★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是好事,常人望而却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例外 --雨果

  山水景色

  杜甫

  《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绝句》

  两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綦毋潜

  《春泛若耶溪》

  幽意无断绝,

  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

  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

  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

  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

  愿为持竿叟。

  王维

  《青溪》

  言入黄花川,

  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

  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

  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

  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

  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

  垂钓将已矣。

  《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

  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

  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

  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

  隔水问樵夫。

  孟浩然

  《秋登万山寄张五》

  北山白云里,

  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

  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

  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

  平沙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

  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

  共醉重阳节。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山瞑听猿愁,

  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

  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

  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

  遥寄海西头。

  常建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

  但馀钟磬音。

  王之涣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勃

  《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

  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李白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破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颖是银河落九天。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崔颢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白居易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张继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刘禹锡

  《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情还有晴。

  杜牧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张祜

  《题金陵渡》

  金陵津渡水山楼,

  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

  两三星火是瓜洲。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荫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草 (白居易)

  离离园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涧底松 (白居易)

  有松百尺大十围,生在洞底寒且卑。

  涧深山险人路绝,老死不逢工度之。

  天子明堂欠梁木,此求彼有两不知。

  谁喻苍苍造物意,但与乏材不与地。

  金张世禄原宪贤,牛衣寒贱貂蝉贵。

  貂蝉与牛衣,高下虽有殊,

  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

  君不见沉沉海底生珊瑚,历历天上种白榆!

  杨柳枝词(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如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买 花 (白居易)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谕。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写牡丹)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冬景

  诗中冬

  1.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兵车行》)

  2.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寒松。(陶渊明《四时》)

  3.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

  4.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董思恭《守岁》)

  5.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缴《四气诗》

  6.隆冬到来时,百花亦已绝?(陈毅《梅》)

  7.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8.儿童冬学闹比邻,据岸愚懦却子珍。(陆游《秋日郊居》)

  9.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自居易《冬至夜思塞》)

  10.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小至》)

  雨雪瀌瀌,见晛曰消

  瀌瀌:雪盛的样子;一说犹“飘飘”。晛;太阳的热气。曰:语助词,无实义。

  《诗经·小雅·角弓》

  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

  汉·乐府古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凄凄:寒凉。翳翳:阴暗。希:少。在目:眼睛所见。皓:白。

  晋·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晋·谢道蕴《咏雪联句》:“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朔风:北风。劲:猛烈。哀:凄厉。

  南朝宋·谢灵运《岁暮》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牖:窗户。风惊竹:风中带雪,打在竹上,发出沙沙的响声。

  唐·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庭霰:落在庭院里的雪花。

  唐·宋之问《苑中遇雪应制》

  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

  唐·刘长卿《酬张夏雪夜赴州访别途中苦寒作》

  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

  唐·李白《冬日归旧山》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唐·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轩辕台:相传为黄帝擒蚩尤之处。

  唐·李白《北风行》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回风:回旋的风。

  唐·杜甫《对雪》

  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

  指直:手指僵直。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云晴鸥更舞,风逆雁无行

  无行:不成行列。

  唐·杜甫《冬晚送长孙渐舍人归州》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唐·杜甫《公安县怀古》

  斜阳疏竹上,残雪乱山中

  唐·韩翃《褚主簿宅会毕庶子钱员外郎使君》(一作张继诗)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

  唐·韩愈《李花二首》:“当春天地争奢华,洛阳园苑尤纷拏。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

  肃杀:严酷萧瑟的样子。

  唐·吕温《孟冬蒲津关河亭作》

  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

  叫:风声如吼。

  唐·孟郊《苦寒吟》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

  唐·元稹《南秦雪》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六出:雪花呈六角形,故以“六出”称雪花。琼枝:竹枝因雪覆盖面似白玉一般。

  唐·高骈《对雪》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唐·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

  两句写雪花纷飞的景象。

  唐·李商隐《对雪二首》

  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

  咽:泉水因冰冻而流动不畅,因以呜咽来形容。吟:歌吟。

  唐·刘驾《苦寒吟》:“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半夜倚乔松,不觉满衣雪。”

  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玉龙:形容飞雪。败鳞残甲:形容雪片乱舞如鳞甲之片纷纷坠落。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四引《西清诗话》载张元作《雪》诗

  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

  玉:喻白雪。

  元·黄庚《雪》

  表母爱

  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

苍松怪石图题诗资料

  苍松怪石图题诗

   (清)李方膺

   君不见,岁之寒,

   何处求芳草。

   又不见,松之乔,

   青青复矫矫。

   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

   直干壮山岳,秀色无等伦。

   饱历冰与霜,千年方未已。

   拥护天阙高且坚,

   迥干春风碧云里。

   释字;解词:

   君:你

   阙:宫殿

   迥:远

   这首诗描绘了苍松的坚强质朴,表现了作者不屈从权贵,耿直廉洁的铮铮铁骨。

   译文:

   你看到了吗,天已经很冷了,到处没有绿草;可是,你又看见了吗,松树屹立着,还那么青翠挺拔。天地之间本来都不是刻意修饰的,世间万物贵在保持质朴本色。松树的枝干像山岳一样雄壮,冬日里的青秀无与伦比。它饱经风霜,经历千年万年。它高直的样子表示拥护天宫,在青天只上期盼着春风。

   1.品诗:引导学生课堂交流,大胆质疑,解决疑难。找自己最喜爱的诗句,说明理由。

   (明确:“君不见,岁之寒,何处求芳草。又不见,松之乔,青青复矫矫”写出了松在寒冬之际为大地增添了绿意和娇姿。“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直干壮山岳。秀色无等伦。饱历与冰霜,千年方未已”这一层写出了苍松的品格,其中“直干壮山岳,秀色无等伦。饱历冰与霜,千年方未已”是对其品格高度赞美。而“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是隐语,隐含作者的褒扬之意。最后一层“拥护天阙高且直,迥于春风碧云里”,作者从松的外形入手,为本诗更添了悠远、清丽的意境,尤其最后一句,“春风碧云”带给读者无限的希望与憧憬,颇有“冬天已经过去,春天还会远吗?”之意。)

   2.赏画:

   (1)整体欣赏画面。

   (2)图中的怪石、苍松各有什么样的特点,相互关系,各有什么寓意?

   怪石:耸立(不屈不挠)象征诗人的铮铮铁骨;

   苍松:挺劲(饱经风霜)象征诗人刚正不阿的气概。

   (二者关系:怪石耸立,不屈不挠,为苍松设置了一个极好的生存背景,两者互为映衬更显其“苍、怪”。画中怪石耸立,不屈不挠,为苍松设置了一个极其恶劣的生存背景,但是苍松依然扎根岩石,挺拔青翠,可见其生命力之强。两者互为映衬更显其“苍、怪”。)

  [编辑本段]作者介绍

   李方膺1695~1755,中国清代诗画家。字虬仲,号晴江,别号秋池,抑园,白衣山人。寓居金陵借园,自号借园主人。为“扬州八怪”之一。通州今江苏南通人。出身官宦之家,曾任乐安县令、兰山县令、潜山县令、代理滁州知州等职,因遭诬告被罢官,去官后寓扬州借圆,自号借圆主人,以卖画为生。与李鱓、金农、郑燮等往来,工诗文书画,擅梅、兰、竹、菊、松、鱼等,注重师法传统和师法造化,能自成一格,其画笔法苍劲老厚,剪裁简洁,不拘形似,活泼生动。被列为扬州八怪之一。有《风竹图》、《游鱼图》、《墨梅图》等传世。著《梅花楼诗钞》。善画松、竹、兰、菊、梅、杂花及虫 鱼,也能人物、山水,尤精画梅。作品纵横豪放、墨气淋漓,粗头乱服 ,不拘绳墨,意在青藤、白阳、竹憨之间。画梅以瘦硬见称,老干新枝 ,欹侧蟠曲。用间印有〖梅花手段〗,著名的题画梅诗有〖不逢摧折不 离奇〗之句。还喜欢画狂风中的松竹。工书。能诗,后人辑有《梅花楼 诗草》,仅二十六首,多数散见于画上。

   康乾时期,在我国绘画史上,出现了一个独树一帜的画派——“扬州八怪”,其思想性格和绘画风格,均有异于封建正统,带有明显的叛逆性和独创性,对近三百年来的画坛,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南通籍著名画家李方膺(一六九六--一七五五),字虬仲,一字秋池,号睛江,乳名龙角,他既不是扬州人,又未如黄慎,金农等久住扬州卖画,何以得侧身于“扬州八怪”之列?关于这个问题,《中华文史论丛》一九八○年第三辑所刊管劲丞遗稿《李方鹰叙传》已经作了考证,其要点为:一、人品、画品和其他七人(按指李鲜,江士慎、高翔、金农、黄慎、郑燮、罗聘)相当,二、通州于雍正元年(一七二三)前,还只是一个属于扬州府的散州,李方膺于康熙五十七年(一七一八)入学时,籍贯便是扬州府通州,所以他是广义的扬州人。李方膺跟“扬州八怪”之翘楚郑板桥的友谊,除从上面提到的几人共同创作的《花卉图》,《三友图》已可略见一斑外,更有可述者。 首先,板桥对李方膺的画艺极为佩服,评价极高。墨竹是郑板桥最拿手的绝技,但他《题李方膺墨竹册》仍认为李的墨竹“东坡,与可畏之”连画墨竹的圣手苏轼,文同都“畏之”,可见其评价之高。至于对李方膺最擅长的墨梅,则论述更具体,评价更高,郑板桥在李方膺逝世五年后所作的《题李方膺画梅长卷》中说:兰竹画,人人所为,不得好。梅花、举世所不为,更不得好。惟俗己俗僧为之,每见其大段大炭撑拄吾目,真恶秽欲呕也。睛江李四哥独为于举世不为之时,以难见工,以口口矣。故其画梅,为天下先。日则凝视,夜则构思,身忘于衣,口忘于味,然后领梅之神、达梅之性,挹梅之韵,吐梅之情,梅亦俯首就范,入其剪裁刻划之中而不能出。夫所谓剪裁者,绝不剪裁,乃真剪裁也;所谓刻划者,绝不刻画,乃真刻画。宜止曲行,不人尽天,复有莫知其然而然者,问之晴江,亦不自知,亦不能告人也,愚来通州、得睹此卷,精神浚发,兴致淋漓。此卷新枝古干,夹杂飞舞,令人莫得寻其起落,吾欲坐卧其下,作十日功课而后去耳。乾隆二十五年五月十三日板桥郑燮漫题。 在这幅画上,他还题了一首四言诗;

   梅根啮啮,梅苔烨烨,

   几瓣冰魂,千秋古雪。

   据郑板桥在同一时间所作《题黄慎画丁有煜象卷》(《板桥书画拓片集》,原件藏南通博物馆)的跋语“郝香山,晴江李公之侍人也,宝其主之笔墨如拱壁,而索题跋于板桥老人。”我们知道郑板桥在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初夏他六十八岁时曾第二次来通州,李方膺的侍人郝香山拿出他所访藏的主人的画,请郑板桥题辞。郑有感于他与李方膺原来的深厚情谊和郝香山对其主人的一片忠义,便欣然命笔,写了上引题跋和诗,郑板桥这次来通州,住在城北二十余里的秦灶, “寓保培基井谷园”(金榜《海曲拾遗》),并去游狼山,在他的集子中,留下了《游白狼山》七绝两首。

   这篇题跋先批判俗工俗僧所画梅花之令人作呕;接着称赞李亏膺所画梅花“以难见工”,“为天下先”并具体叙述其画梅时以不剪裁为剪裁,不刻划为刻划,顺乎梅之天性,不见人工雕琢的艺术经验;最后表示对这幅梅画的“新枝古干,夹杂飞舞”十分倾倒,愿意“坐卧其下,做十日功课而后去”。这篇题跋写得如此具体深刻、充满感情,也反映了郑板桥跟李云膺结交已久,接触甚多,知之甚深,是他们深厚友谊的重要见证。

   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冬,李方膺解任合肥知县后,在南京借寓项氏花园,题名借园,从此定居下来,直至二十年(一七五五)秋因病回通州,其间整整四年时间,常与当时文坛泰斗袁枚,画家沈凤过从,谈诗论画,关系十分密切。乾隆二十年乙亥(一七五五)初春,李方膺曾回通州一次,袁枚有诗相送。诗集卷十一收了《送李晴江还通州》三首,第一首有句云:“才送梅花雪满衣,画梅人又逐飞。一灯对酒春何淡,四海论交影更稀。”所写确为初春景象,并明点“春” 字。李方膺喜画风竹。他的《潇湘风竹图》画一方丑石,几竿湘竹,竹梢弯曲,竹叶向一个方向飘动,显示出狂风大作的情景。

   画上小题诗:

   画史从来不画风,我于难处夺天工。

   请看尺幅潇湘竹,满耳丁东万玉空。

   李方膺画风竹是有深刻寓意的,他在另一首题《风竹图》中写道:

   波涛宦海几飘蓬,种竹关门学画工。

   自笑一身浑是胆,挥毫依旧爱狂风。

   他当地方官三十年,遭受过几次沉重的打击。雍正八年(一七三○)他在乐安知县任上,因开仓赈灾来不及请示上司,而受到了弹劾雍正十年(一七三二)他在兰山知县任上,总督王士俊盲目地下令开荒,官员们乘机勒索乡民,他坚决抵制,竟被投进监狱,吃了一年冤枉官司,最后是乾隆十四年(一七四九)在合肥知县任上,因抵忤上司竟被安上“贪赃枉法”的罪名而罢官。凡此种种,就是他所说的“波涛宦海几飘蓬”。官场太黑暗了,他便弃官去学画竹,当了“画工”,他的性格依然未变,“自笑一身浑是胆”,蔑视传统,蔑视权威,爱画狂风,以此寄托自己与恶劣环境坚决斗争的不屈精神。李方膺的笔下,狂风固然是不屈精神的象征,但这仅是画家性格的一个方面,体现了他跟恶势力斗争的一面;他的性格的另一方面,即对下层人民的关怀和同情,则促使他笔下的风化为使万物欣欣向荣的春风,使劳苦大众得到温暖的和风。他在《题画梅》诗中写道:

   挥笔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

   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

   他希望天风把可爱的梅花吹到每家每户,让家家户户都能享受到梅花的清香,让家家户户都能感受到春天的温暖。这天风便是与狂风完全不同的暖风、和风。由此可见、李方膺的爱写风画风,正是他鲜明个性的充分体现。

苍松怪石图题诗中“乔”“复娇娇”的意思

  清代李方膺《苍松怪石图题诗》中“乔”的意思是高耸,“复娇娇”的意思是又超凡脱俗。

  原文:

  君不见,岁之寒,何处求芳草。

  又不见,松之乔,青青复矫矫。

  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

  直干壮川岳,秀色无等伦。

  饱历冰与霜,千年方未已。

  拥护天阙高且坚,迥干春风碧云里。

  白话译文:

  您难道不知道,在严寒的季节,哪里去寻找芳草呢?可是你再看,那松树高高挺立着,还是那么苍翠挺拔超又凡脱俗。天地之间本不是刻意修饰的,万物最可贵之处在于保持质朴本色。

  枝干挺直使山峰更加雄壮,天地中所有秀丽的景色都无法与它相比。它饱经风霜和冰雪,千万年来不曾改变。松树挺拔的身姿直插云天,拥护着天宫,那弯曲苍劲的枝干一直伸向碧空迎接春天的到来。

扩展资料:

  《苍松怪石图题诗》由“扬州八怪”之一的清代诗画家李方膺所作的一首古体诗。这首诗描绘了苍松的坚强质朴,表现了作者不屈从权贵,耿直廉洁的铮铮铁骨。

  作者简介:

  李方膺(1697-1756),中国清代诗画家。擅梅、兰、竹、菊、松、杂花、虫鱼等,注重师法传统和师法造化,能自成一格,其画笔法苍劲老厚,剪裁简洁,不拘形似,活泼生动。代表作有《风竹图》、《游鱼图》、《梅花楼诗草》等传世。

  好了,今天关于“乔字多少画笔”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乔字多少画笔”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