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夏多少人 中国有多少人姓夏?

发布日期:2024-09-26         作者:嘉怡生活网

468万多。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官方数据显示。当代夏姓的人口已达468万多,为全国第55位大姓,大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39%。从明朝至今600年夏姓人口由43万增到468万,增长了11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

中国有多少人姓夏?

  在2007年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公布的姓氏人口统计结果中,夏姓位列第64位,大陆总人口在400万左右,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1%。1、出自姒姓

  相传帝尧时,鲧的妻子有莘氏女志因梦里吃了薏苡而生禹,故帝尧便赐禹以姒为姓。后来,禹治理了水患,指导百姓兴修沟渠,发展农业,还领兵平定了三苗之乱,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为了表彰他的丰功伟绩,舜封他于夏(今河南登封县东),后来还把帝位传给了他。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立国400多年,共传14代,17王。后因夏帝桀暴虐无道而被商汤推翻,夏王族便以国为氏,称为夏氏。

  2、出自姒姓

  公元前11世纪周朝初年分封诸侯,夏禹的后裔东楼公受封于杞(今河南省杞县),为杞侯。至简公时,被楚国所灭。简公之弟佗(本妫姓)出奔鲁国,鲁悼公因其为夏禹的后裔,给予采地为侯,称为夏侯(复姓),其后裔以夏为姓,称夏氏。

  3、出自妫姓

  以王父字为氏。西周初年,周武王追封帝舜之后妫满于陈,建立陈国,建都宛丘,以奉帝舜之宗祀。史称胡公满、陈胡公。春秋时,传至第16位君主陈宣公杵臼时,有庶子名子西,字子夏。其孙征舒以王父(祖父)之字为氏,称为夏征舒,其后遂有夏氏。

  4、改赐姓或其他

  台湾土著哈也湾氏改姓夏;明时元人齐噜台被赐名夏贵;土家、蒙古、回、满等族有夏姓。

  少数民族中的夏姓,有以下几种:

  回族中的夏姓:

  据说取自元皇庆年间(1312-1313年)从西方来泉州定居,后应聘主持清真寺教务的夏不鲁罕丁名字的首音。当时,夏不鲁罕丁被人们推崇为“摄思廉(伊斯兰教)夏(长老)。”故又说,回族中的夏姓是从夏不鲁罕丁的教务等称“夏”而来。另,明永乐年间来中国的苏禄东王守墓人夏乃马当,在当地生息繁衍,遂成了山东德州北营夏姓回民之先祖。在江苏镇江,有《明德堂夏姓》。夏姓“原有老谱,清咸丰年间,在原籍扬州被毁,民国五年(1916年),由镇江、南京始祖中医师子衡公重纂,序文中有我族自前明人关以来定居扬州,堂开明德,已有五百年光景,历传三十世之谱的记载。1983年,镇江后裔(夏)容光在此基础上,建立活页新谱,并在排辈十字后加添二十字。”(《镇江回回》)夏姓回族以西北居多。

  土家族中的夏姓:

  湖南湘西土家族中有夏姓,如湖南龙山人、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夏家骏。

  蒙古族中的夏姓:

  明朝时有蒙古人改姓汉姓夏。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蒙古族中有夏姓,如:内蒙古准格尔旗人、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夏日,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佛教协会会长夏立宛。

  满族中的夏姓:

  清朝初满洲八旗中有夏姓,满族的夏姓其先出自汉人,入旗满化成为满族一员,到清末民初,旗人纷纷汉化融入汉族,夏姓旗人同样也回归了汉族,但其族人中已经混合了满族的血液。辽宁省沈阳市等地满族中有夏姓。

  锡伯族中的夏姓:

  锡伯族夏氏历史与满族夏氏相似。辽宁省沈阳市、新疆等地锡伯族中有夏姓。

  侗族中的夏姓:

  贵州省玉屏县等地侗族中有夏姓。

  5、得姓始祖:夏启

  相传帝禹死后,其子启打破禅让制而即位,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立国四百年,共传十四代,十七王,末帝夏桀暴虐无道,国人怨恨,而此时黄帝子姓后裔商汤却因仁德,深受拥戴。公元前十六世纪,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夏王族便以国为氏,称为夏姓。夏启因开国君主之位,而被奉为夏姓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编辑本段  唐朝之前的夏氏迁移概况:夏氏因得姓很早,故随着时代的不断更替,散居尤为广泛。

  夏姓发源于今河南、安徽省境。大致上,秦及秦代以前,夏姓主要在中原生息繁衍,并迁往陕西、山东、安徽、山西、河北等地。如夏征舒传至4世孙夏区夫仕陈(今属河南)为大夫,裔孙夏御寇仕齐(今山东东部)为大夫。秦始皇时尤御医夏无且(大致出自陕西夏氏)。秦汉之际,有代(今河北西北部、山西中部与北部等地)相夏说;安徽夏氏出自随王桀逃至南巢一部分夏王族的后裔。

  魏晋南北朝以前,夏姓还主要活跃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特别是中原一带。

  夏姓南迁始于汉代,如西汉时有夏黄公,为鄞人(今浙江宁波市);东汉有夏方,为九江人(今属江西[江西省德安县夏卫兵初步考证:东汉时的九江并非现在的江西省九江,另有《晋书》列传第五十八记载:“夏方,字文正,会稽永兴人也。”])

  唐朝、宋朝及之后的夏氏迁移概况:据各地夏氏谱牒记载[江西省德安县夏卫兵初步综合百余部家谱考证],主要由浙江迁江西、苏州等地,江西迁湖南、湖北的黄岗与麻城、安徽等地,苏州迁苏北、安徽等地,河南回迁浙江东部,浙东迁广东,湖广(湖南、湖北)迁重庆、四川、陕南,江西、安徽迁福建、台湾,湖北的黄岗与麻城迁河南南部,江苏、重庆、四川迁贵州、云南;山西迁山东、苏北,苏北、四川迁山东,江西、山东迁东北三省。

  近二十年夏氏迁移概况: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交通通讯的飞速发展,夏氏迁移更趋复杂化,突出表现在重庆、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中西部省份的夏氏向东南沿海的广东、上海、浙江、苏南、福建及北京、山东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迁移。

  聚集地——迁徙分布

  夏氏因得姓很早,故随着时代的不断更替,散居尤为广泛。大致上,秦及秦代以前,夏姓主要在中原生息繁衍,并迁往陕西、山东、安徽、山西、河北等地。如夏征舒传至4世孙夏区夫仕陈(今属河南)为大夫,裔孙夏御寇仕齐(今山东东部)为大夫。秦始皇时尤御医夏无且(大致出自陕西夏氏)。秦汉之际,有代(今河北西北部、山西中部与北部等地)相夏说;安徽夏氏出自随王桀逃至南巢一部分夏王族的后裔。魏晋南北朝以前,夏姓还主要活跃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特别是中原一带。夏姓南迁始于汉代,如西汉时有夏黄公,为鄞人(今浙江宁波市);东汉有夏方,为九江人(今属江西)。大举南迁则为魏晋之际,经过长期繁衍,使得夏姓的分布中心,移向了江南地区。唐宋以后,夏姓主要以江南广大地区为其繁衍地,广布于今安徽、浙江、湖南、湖北、江苏、福建、和广东、广西等省,特别是以浙江的分布最为集中,使得夏姓最终成为了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大姓。

  台湾的夏姓,名列第九十三位,也是台湾的一个大姓。在一般人的经验中,夏姓的人士差不多处处可见,而以夏侯为姓的人却为数不多。这种情形既存在于大陆,在台湾也一样。据台湾省文献会的调查统计,夏氏目前也是台湾的大姓,他们主要分布在新竹、苗栗、嘉义、台南、澎湖等地。 郡望编辑本段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于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西汉时相当今江苏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分(仅天目山、淳安县以西小部分地区除外)及福建全省。此支夏氏,为西晋高士夏统之族所在。此郡夏姓在受姓以后代有名人,载入史籍。如秦代夏无且,是秦始皇的侍医;西汉阴城内史夏宽,东汉夏馥,字子治,与张俭、范滂齐名,泰山都尉、学者夏恭、晋代孝子夏统,皆系会稽郡夏氏家族杰出人物。[据考因大禹葬会稽郡(今浙江绍兴)禹陵,少康中兴后,派庶子无余到禹陵,奉守禹祀。后人为纪念先祖,遂以“会稽”为郡望。

  谯 郡:东汉建安末年从沛郡分一部分设置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省亳县)。

  高阳郡:东汉桓帝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东)。晋泰始初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蠡县南)。北魏改为郡,移治高阳。

  鲁 郡:西汉初改薛郡置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据考此郡主要为夏侯氏郡望。 堂号编辑本段  “会稽堂”:据考因大禹葬会稽郡(今浙江绍兴)禹陵,少康中兴后,派庶子无余到禹陵,奉守禹祀。后人为纪念先祖,遂以“会稽”为堂号,这是夏姓人使用最广泛的堂号,参见郡望[江西省德安县夏卫兵] 。

  “平水堂”:夏禹治水13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水患终于被治平,舜把帝位让给了他。

  “秘书堂”:秘书堂夏氏始祖,派名光庭,讳远,号三斗,唐肃宗上元间(公元760-761年)举进士第授秘书郎。后人为纪念先祖,遂以始祖官职为堂名,称“秘书堂”。夏光庭(夏远)九世孙即为北宋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参知政事夏竦)。

  夏 远 (光庭) 浙江绍兴人,圣榜公,官名容魁,字光庭,唐肃宗宝应元年任江西,武宁县令,是江西\湖北夏姓始祖。迁到江西武宁县,再分迁江西新建县、德安县、修水县。公举孝廉,擢江右临江郡太守。残唐五代时,藩镇割据,干戈四起,挂冠归隐田园,率其子孙居于江西临江府清江县广福乡十都六区,地名清溪町会和

  “正德堂”:明正德年间(1506-1521)夏氏先祖夏儒之女成为明武宗皇后,夏儒成为国丈,被明武宗封为庆阴伯。后人为纪念先祖,遂以明武宗年号“正德”为堂名,称“正德堂”。兴化夏氏家族即以“正德堂”为本族徽号。

  “遗爱堂”出自唐人夏鲁奇忠贞守节,以死报国之事。前人事迹,激励后人,代代相仿,万年永垂。

  “余庆堂”可能是分堂号,出自《易经》中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据浙江海宁夏家兜的夏亚明]。

  此外,夏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明德堂”、“尚忠堂”、“务本堂”、“源远堂”、“思孝堂”、“聚奎堂”、 “鹤来堂”、[以下由堂号江西省德安县夏卫兵补充]“孝恩堂”、“德远堂”、“孝思堂”、“永存堂”、“三余堂”、“六凰堂”、“登茅堂”、“集庆堂”、“彝叙堂”、“龙耳堂”、“崇本堂”、“敦本堂”、“淳叙堂”、“敦睦堂”、“敬承堂”、“光裕堂”、“衍庆堂”、“报本堂”、“汇泉堂”、“植本堂”、“笃厚堂”、“墨庄堂”、“清廉堂”等

夏姓分布

   夏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江浙赣皖、东北地区,每平方公里的夏姓人口达到1.2人以上,中心地区在3.6人以上。夏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表明:密度最高的(1.2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9.7%,夏姓人口大约171.3万;0.6—1.2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9.7%,夏姓人口大约157.2万;不足0.6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70.6%,夏姓人口大约139.5万。

   夏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在浙江、苏皖南部、鄂湘东部、江西东部、闽北、黔东、吉林南部地区,夏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51%以上,中心地区达到1%以上,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7.7%;宁夏、四川以东,南岭以北、以东的其他地区,夏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7%—0.51%,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43.2%;在两广大部、海南、台湾、内蒙古东北、甘肃以西的其他地区,此比例在0.17%以下,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49.1%,其中比例不足0.1%的覆盖面积占了37%。

我想知道中国有多少姓夏的?知道的的朋友请给我说下…谢了!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经国家统计,夏氏有468.56万人

  附一张姓氏表(单位:万人)

  1. 李9500 2. 王8892 3. 张8484 4. 刘6456 5. 陈5436 6. 杨3696 7. 赵2748 8. 黄2676 9. 周2544 10. 吴2460 11. 徐2000 12. 孙1848 13. 胡1572 14. 朱1512 15. 高1452 16. 林1416 17. 何1404 18. 郭1382 19. 马1260 20. 罗1032 21. 梁1008 22. 宋972 23. 郑936 24. 谢864 25. 韩816 26. 唐780 27. 冯768 28. 于740 29. 董736 30. 萧708 31. 程689 32. 曹684 33. 袁648 34. 邓648 35. 许630 36. 付614 37. 沈600 38. 曾600 39. 彭588 40. 吕564 41. 苏564 42. 卢562 43. 蒋562 44. 蔡552 45. 贾504 46. 丁504 47. 魏504 48. 薛504 49. 叶504 50. 阎492 51. 余492 52. 潘492 53. 杜480 54. 戴468 55. 夏468 56. 钟462 57. 汪456 58. 田456 59. 任456 60. 姜444 61. 范432 62. 方430 63. 石420 64. 姚420 65. 谭409 66. 廖408 67. 邹396 68. 熊384 69. 金378 70. 陆372 71. 郝360 72. 孔349 73. 白348 74. 崔336 75. 康336 76. 毛324 77. 邱324 78. 秦314 79. 江313 80. 史300 81. 顾300 82. 侯300 83. 邵293 84. 孟288 85. 龙288 86. 万288 87. 段276 88. 雷271 89. 钱264 90. 汤232 91. 尹228 92. 易228 93. 黎216 94. 常221 95. 武216 96. 乔216 97. 贺216 98. 赖216 99. 龚205 100. 文204 101. 庞 102. 樊 103. 兰 104. 殷 105. 施 106. 陶 107. 洪 108. 翟 109. 安 110. 颜 111. 倪 112. 严 113. 牛 114. 温 115. 芦 116. 季 117. 俞 118. 章 119. 鲁 120. 葛 121. 伍 122. 韦 123. 申 124. 尤 125. 毕 126. 丛 127. 焦 128. 向 129. 柳 130. 邢 131. 骆 132. 岳 133. 齐 134. 尚 135. 梅 136. 莫 137. 庄 138. 辛 139. 管 140. 祝 141. 左 142. 涂 143. 谷 144. 祁 145. 时 146. 舒 147. 耿 148. 牟 149. 卜 150. 上官 151. 路 152. 詹 153. 关 154. 苗 155. 凌 156. 费 157. 纪 158. 靳 159. 盛 160. 童 161. 欧 162. 甄 163. 项 164. 曲 165. 成 166. 游 167. 阳 168. 裴 169. 席 170. 卫 171. 查 172. 屈 173. 鲍 174. 位 175. 覃 176. 霍 177. 翁 178. 隋 179. 植 180. 甘 181. 景 182. 蒲 183. 单 184. 包 185. 司 186. 柏 187. 宁 188. 柯 189. 阮 190. 桂 191. 闵 192. 欧阳 193. 解 194. 强 195. 柴 196. 华 197. 车 198. 冉 199. 房 200. 边 201. 辜 202. 吉 203. 饶 204. 刁 205. 瞿 206. 戚 207. 丘 208. 古 209. 米 210. 池 211. 滕 212. 晋 213. 盖 214. 符 215. 奚 216. 木 217. 穆 218. 党 219. 燕 220. 郎 221. 邸 222. 冀 223. 谈 224. 姬 225. 宇 226. 敖 227. 糜 228. 鄢 229. 冷 230. 卓 231. 花 232. 仇 233. 艾 234. 蓝 235. 都 236. 巩 237. 楚 238. 佟 239. 栗 240. 匡 241. 宗 242. 应 243. 台 244. 巫 245. 鞠 246. 僧 247. 桑 248. 荆 249. 苑 250. 邬 251. 臧 252. 畅 253. 宫 254. 来 255. 缪 256. 敬 257. 全 258. 褚 259. 廉 260. 筒 261. 娄 262. 屠 263. 连 264. 郜 265. 晏 266. 栾 267. 郁 268. 商 269. 蒙 270. 计 271. 喻 272. 揭 273. 窦 274. 迟 275. 嵇 276. 井 277. 练 278. 仲 279. 乐 280. 虞 281. 卞 282. 封 283. 竺 284. 冼 285. 原 286. 宫 287. 衣 288. 谌 289. 银 290. 扬 291. 明 292. 沙 293. 薄 294. 伏 295. 岑 296. 习 297. 胥 298. 保 299. 和 300.

夏姓有多少人口_夏姓取名及起源分布

   夏姓有多少人口

   夏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六十六位姓氏,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最有影响。当今夏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3%,总人口大约在370多万

   夏姓的起源与演变:

   第一支源自姒姓。帝尧之时,尧命颛顼帝的后裔鲧治理洪水,鲧采用堵塞之法,九年治水不成功。舜继承尧的帝位后,把鲧放逐于羽山,起用鲧之子禹来治水,禹改用疏导之术,历经13年平息了水患,封于阳翟,即今河南禹州。公元前2070年禹继承舜的帝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封建王朝夏朝,国号夏后氏,姒姓。夏朝传十四世,十七王,曾先后建都于阳城,即今河南登封东,斟鄩,即今河南登封西北,安邑,即今山西夏县东北等地。至夏王桀时,于公元前1600年为商汤所灭,汤放桀于南巢,今安徽巢湖市北,子孙以禹时国号夏后氏为姓。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封夏禹在南巢的后裔为巢伯。禹的六代孙少康之后裔为东楼公,周武王封东楼公为杞侯,杞国在今河南杞县。其余不得封的夏禹后裔以夏为氏。姒姓夏氏的历史有3000多年。

   第二支出自妫姓。舜的部落因居于山西永济的妫水旁而姓妫。公元前2070年,禹继承舜的帝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夏王封舜之子商均于虞,在今河南虞城西南,史称有虞氏。又把舜的另一后裔虞遂封于遂,在今山东宁阳西北。商朝时,商王改封虞遂的后裔于陈,在今河南淮阳东南。陈所处之地即为帝尧的母亲陈锋氏部落的故地,因而称为陈。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周武王封商均的直系后裔妫满于陈,以取代亲商朝的虞遂后裔的陈国。妫满,谥号胡公,史称胡公满。陈国在西周时期是十二诸侯之一,国势和地位仅次于五霸。陈宣公(公元前692前648年在位)之庶子西,字子夏,别其族为少西氏,生御叔,御叔娶郑穆公之女夏姬为妻,生徵舒,字子南,徵舒始以先祖之字为夏氏,妫姓夏氏的历史至少有2600年。

   外族基因的融入:

   第三支来自外姓和少数民族的改姓。我国的夏姓同其他姓氏一样,不断与其他民族有血缘交流,互有基因的流动。外族加入夏姓的事件主要发生在北宋以后:北宋西夏国党项族有夏姓;明朝时蒙古人改汉姓夏;到清朝初满洲八旗中有夏姓,满族的夏姓其先出自汉人,入旗满化成为满族一员,到清末民初,旗人纷纷汉化融入汉族,夏姓旗人同样也回归了汉族,但其族人中已经混合了满族的血液。

   历史上夏姓的分布和迁移:

   夏姓立姓之后,一直活动在河南、安徽一带。妫姓夏氏世为陈国大夫,春秋时期在河南地区发展繁衍,其影响远远超过了姒姓夏氏,战国时期,陈国的夏氏已经发展到齐、卫等国为官。秦汉时期,夏姓除继续在河南繁衍外,已经向河北、安徽等地播散,主要的迁移方向是东南的江浙皖地区。到了晋朝,夏氏已经是浙江的望族,最著名的郡望是会稽,今浙江绍兴一带。到了唐宋时期,夏姓已遍布于长江流域地区,尤其在长江三角洲,奠定了今天的夏姓分布框架。清初夏姓也进入了台湾。

   宋朝时期,夏姓大约有1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4%,排在第七十六位。夏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夏姓总人口的19.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山西、河南、浙江这四省夏姓大约占全国夏姓总人口的57%,其次分布于湖北、安徽、陕西,这三省的的夏姓又集中中了32%。全国形成了以东南赣浙皖、西北晋秦、中原豫鄂为中心的三块夏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夏姓大约有4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6%,为明朝第五十四位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夏姓人口增长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600年中夏姓人口纯增长率为130%,净增加了24万。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浙江、江西,这三省夏姓大约占夏姓总人口的67%,其次分布于安徽、湖北、四川、山东,这四省的夏姓又集中了22%。江苏为夏姓第一大省,占夏姓总人口的33%。宋元明期间,夏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和南部地区迁移,西北地区夏姓人口萎缩严重。全国重新形成了以苏、浙、赣为中心的夏姓人口聚集区,夏姓人口重心由中原向东南漂移。

   当代夏姓的分布和图谱:

   当代夏姓的人口已达370多万,为全国第六十六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夏姓人口由43万增到370多万,增长了近9倍,夏姓人口的增长速度远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宋朝至今1000年,夏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江苏、江西、安徽、浙江四省,大约占夏姓总人口的35%,其次分布于四川、湖南、河南、湖北,这四省又集中了25%的夏姓人口。江苏为当代夏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夏姓总人口的11.4%。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三角洲为中心,向西沿长江逐渐扩散的夏姓分布局面。在最近的600年期间,夏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西部、华中强劲地回迁,东南地区仍为夏姓的中心地。

   夏姓在人群中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在苏皖大部、浙沪、湖北东部、渝湘赣大部、福建北部、贵州、云南东部和北部、广西西北、四川东南和南部、辽宁东部、吉林、黑龙江大部、新疆西北,夏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4%以上,中心地区达到1.4%以上,上述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2.5%,居住了大约64%的夏姓人群。在粤桂大部、湘赣闽南部、台湾北部、云南西南、四川西北段、甘肃南端和中西部、宁夏北部、陕西南部、青海东南、河南东南、山东、河北大部、京津、内蒙古中部和东部、辽宁西部、黑龙江东北和西北,这一区域的夏姓占当地人口的比率在0.2%0.4%之间,上述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0.4%,居住了大约29%的夏姓人群。

   夏姓的传统文化:

   郡望和堂号 夏姓的郡望为会稽。夏姓的堂号主要有会稽、平水等。平水堂号典出夏禹治水,禹13年在外,三过家门不入,水患终被治平,舜把帝位让给了他,禹建立了夏朝。

   楹联 重要的夏姓楹联有以下四副:

   真宰相器;有大臣风。

   涂山启瑞;梁国受徒。

   名联四皓;望并三宗。

   五经开国文臣首;七世同居孝友家。

   家训格言 夏氏家训以清夏敬秀的《正家本论》最被推崇。夏敬秀,清江苏江阴人,出身贫寒,致力于五经七艺,旁及子史文词。为人淳朴坦易,待人诚恳伉直。他认为邻里乡党有相周、相救、相友、相助之义。所谓利义必明,就是说行善等不可先怀某种目的。他认为读书为起家之本,人若能读书,则不论穷达,均可自食其力。读书又必须心术正,要以四书五经为根本。他特别强调不可接近星相、巫之士,不可起课求签,扶鸾问笤,择术宜慎告诫言行当谨,威仪必修。希望后代遵循礼教道德之规,事亲尽道,守身显扬。

   名人频率和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夏姓历代名人146名,占总名人数的0.32%,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七十位;夏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3%,排在并列第七十四位;夏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29%,排在第七十位;夏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44%,排在第五十三位。

   历史上夏姓的重要人物有:春秋陈国大夫夏区夫;战国卫国勇士夏育;秦朝秦始皇侍医夏无且;西汉方士夏贺良;东汉学者夏恭,司徒夏勤;北宋资政殿大学士、金紫光禄大夫夏竦;南宋画家夏圭;明朝宰相夏言,户部尚书夏原吉,小说家夏敬渠;民国史学家夏曾佑,诗人夏敬观,作家、出版家夏丐尊,京剧演员夏月润;当代考古学家夏鼐,大地测量学家夏坚白,词学家夏承焘。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非常高兴能与大家分享这些有关“姓夏多少人”的信息。在今天的讨论中,我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主题。感谢大家的参与和聆听,希望这些信息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A+
标签: 姓夏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