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辞上 共多少字 易经系辞总共多少字

发布日期:2024-10-02         作者:嘉怡生活网

  系辞上(1)

  (一)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2)动静有常,刚柔断矣。(3)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4)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雷。(5)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6)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7)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间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8)

  注释:

  (1)系辞:系,古字作毄,有系属义。辞,本作辞,即词,有说义。系辞本义是系辞于卦爻之下。案《系辞》:“系辞焉以断吉凶。”“系辞焉以尽其言。”即是其正。此处以“系辞”为名。乃指系在《周易》古经后面的文辞,为《十翼》之一。它是《周易》的通论:追述易之起源,推论易之作用,兼释卦义以补《彖》、《象》、《说卦》之不足,并言明占筮方法等。《系辞》分章,先儒多有不同:马融、荀爽、姚信等分上篇为十三章,虞翻分为十一章,周氏、孔颖达等分为十二章,陆德明分为七章,李心传分为十五章,王申子分为十六章。今从马融等分法,《系辞》下篇一般分为十二章。

  (2)尊:高,贵。天阳气轻清在上,故曰尊。卑:下,贱。又作“埤”,卑,埤通。地阴气浊重在下,故曰卑。定:谓定其方位。以:已。《国语·晋语》“吾以除之矣”即其证。陈:列。

  (3)动静有常:此指天地自然而言,天运转不已,故曰动;地凝重不移,故曰静。常:规律。天动地静之说,战国时代极为普遍。如《庄子·天道篇》:“其动也天,其静也地。”刚柔:刚谓奇画以象阳,柔谓耦画以象阴。断:分,判。

  (4)方:先儒多解为方所、道、理、行虫动物类等,然以上诸说似皆不妥。通观此段文意,“方”在此应解作“事”。《象》之《复》“后不省方”句,王弼注:“方,事也。”即其证。象:天象,日月星辰。形:地形,山川草木。变化:天时变,故在天为“变”;变,熹平石经作“辩”,由成象到成形辨其化,可备一说。坤化成物,故在地为“化”。见:显现。

  (5)刚柔相摩:乾刚坤柔之画相互摩荡而成八卦,即《说卦》所谓乾三阳坤三阴相互作用而生“六子”。摩:旋转。此指切摩。八卦相荡:八卦相互涤荡而运动。荡,又作“荡”。《释名》:“荡,荡也。”此有推移之义。鼓,通“郭”。《风俗通义·声音篇》:“鼓者,郭也,春分之音也,万物郭皮甲而也,故谓之‘鼓’”。所以鼓有“动”之义。霆:雷之余气。《谷梁传》:“云雷者何?霆也。”润,滋。

  (6)乾道:即阳道。男:阳性事物,即《说卦》所谓“长男”、“中男”、“少男”。坤道:即阴道。女:阴性事物,即《说卦》所谓“长女”、“中女”、“少女”。

  (7)知,先儒多训为“主”、“为”。笔者管见,由《彖》释《乾》称“万物资始”考之,此“知”就应解作“资”,“资”、“知”音近互假耳。作:一本作“化”。笔者以为,由上文“乾资大始”考之,此处“坤作成物”之“作”,当训为“为”,即化生。易:平直,无所难。马其昶云:“易者易直也。光体浑同虚空,普徧群物,故曰易。《尔雅》‘平、均、夷、弟,易也’。注云:皆谓易直,此可识易之训也”。案《系辞》:“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故马氏之说极是。简能:简约之能。先儒有谓作“简从”者,上下文“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考之,此解可备为一说。简,简约而不繁。

  (8)易简:平易简约。成位乎其中:人得天地之理,位于天地之中。位,居位。

  今译:

  天尊贵(于上),地卑贱(于下),乾坤(由此)确定。卑下高上已经陈列,贵贱之位确立。(天地)动静有其常规,(阳)刚(阴)柔即可断定。万事以其类相聚,万物以其群相分,(这样)吉凶便产生了。在天形成象,在地生成形,(因而)变化就显现了,所以刚柔相互切摩,八卦互相推移。以雷霆鼓动,以风雨滋润,日月运行,寒暑交替。乾道成就男性(事物),坤道成就女性(事物)。乾资主(万物)初始,坤化生成万物。乾以平直资主,坤以简约顺从。易,则是易资主;简,则是易顺从。平直资主则有亲附,简易顺从则有功效。有亲附则可长久,有功效则可广大。可长久才是贤人的德性,可广大才是贤人的事业。(因此)易简而天下之理可得,天下之理可得而成位于(天地)之中。

  返回页首

  --------------------------------------------------------------------------------

  (二)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1)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2)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3)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4)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5)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6)

  注释:

  (1)卦:指六十四卦。象:卦象。系辞:于卦爻之后系属其文辞,在此句“吉凶”之后“虞本更有悔吝二字”(《释文》)。以上下文义考之,似当以虞说为是。

  (2)吉凶:善恶。吉,善。凶,恶。悔吝:悔难。悔,恨。吝,通“遴”,行难。虞,度。吉凶悔吝,为《易》之辞。失得忧虞,为人之事,故吉象得,凶象失,悔象忧,吝象虞。

  (3)变化:指六爻之变化。亦即《系辞》所谓“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爻者,言乎变者也”。进退:由爻之变化而产生。阳动为进,阴动为退。刚柔:指阴阳二画,阳刚为“—”,阴柔为“- -”。

  (4)三极:三才,即天地人。八卦有三画,上画象天,下画象地,中画象人。六爻兼三才故初二为下象地,三四为中象人,五上为上象天。

  (5)居:静处。安:依。序:次序。虞翻认为当作“象”。依据下文“君子居则观其象”,故认为作“象”为胜。然案之《系辞》,“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成列即《易》之序也。且“齐小大者存乎卦,辩吉凶者存乎辞,忧悔吝者存乎价,震无咎者存乎悔。……”此皆“易之序”也。玩:一本作“翫”,有玩味、玩习之义。《列子·黄帝篇》“吾与若玩其文也久矣”。张湛注:“玩,习也。”乐:一本作“变”,案下文“动则观其变”,“爻者言乎变者也”,似从“变”为是。

  (6)此引《大有》上九爻辞。佑:保佑。

  今译:

  圣人设置易卦,观察其象而系之文辞,以明示吉凶,(阳)刚(阴)柔相互推移而产生变化。所以(《易》辞)吉凶,为失得之象;悔吝,为忧虞之象。变化,为进退之象;(阳)刚(阴)柔,为昼夜之象。六爻的变动,含有(天地人)三才之道。所以闲居而依者,是卦的次序;喜乐而玩习者,是(卦)爻的文辞。因此君子闲居时则观察卦象,而玩味其文辞;行动时则观察卦爻的变化,而玩味其筮占。所以“自有上天保佑,吉祥而无不利”。

  返回页首

  --------------------------------------------------------------------------------

  (三)

  缘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①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也。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齐小大者存乎卦,辩吉凶者存乎辞,忧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②是故,卦有小大,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③

  注释:

  ①彖:“材”,材通裁,故有裁断之义,此指彖辞。言:说明。象:指一卦之象。爻:指爻辞。变:指刚柔两画的变化。

  ②小疵:小瑕。列:分布。位:六爻之位。齐:正定。大小:指卦而言,阳卦大,阴卦小。辞:爻辞。介:微小。此指“悔吝”处“吉凶”之间细小界限。震:惊惧。

  ③险:凶恶。易:平易:此即善吉。之:适。

  今译:

  彖辞,是说明卦象的;爻辞,是说明(阴阳爻画)变化的;吉凶,是说明事务失得的;悔吝,是说明有小的过失。无咎,是说明善于补求过失。所以贵贱的分列,存在于所处的爻位;齐定其小大,存在于各卦之中;辩别吉凶,存在于卦多辞中;忧虑悔吝,存在于(吉凶之间)细小的界限;戒惧而无咎,存在于能够悔改。因此卦有(阴阳)大小,辞有凶险平易,《易》辞,就各有所指向。

  返回页首

  --------------------------------------------------------------------------------

  (四)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①。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②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③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④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⑤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⑥。

  注释:

  ①易:《周易》所包含道理,即易理。准:等同、齐平。弥纶:包罗,遍论。弥,徧。纶,本指青丝绶。此通“论”。

  ②幽明:幽暗光明。原始反终:由事物开始返归到事物的终结。原,推究。反,一本作“及”,此训为“返”。

  ③精气为物:阴阳精灵之气聚则物成其形。精气,指阴阳精灵之气。游魂为变:气之游散而物变其故。游魂,气之游散。阳气曰魂,以上下文思之,精气指神,游魂指鬼。鬼神:阴阳之气屈伸变化。鬼:归,即气之屈而归,物终气归曰鬼。神:伸,即气之伸而至,物生气伸曰神。

  ④违:违背。济,助。旁,徧。《广雅》:“旁,广也,大也。”《周礼·春官·男巫》:“旁招以茅。”贾公彦疏:“旁,谓四方。”王引之曰:“谓徧招于四方也。”流:《释文》“京作留”。乐天:顺行天道。知命:知性命之理。安土:安居坤土。敦:笃厚。仁,爱。《墨子·经说下》:“仁,仁爱也。”

  ⑤范围:包括,法周。范,铸金之范,引申为法:围,匡郭,周围,“范围”,今人黄沛荣解作笼罩,其说甚是。不过:汉儒释此为乾坤消息法周天地变化而不过于十二辰。然由上下文思之。此“不过”恐指“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因无其它证据,故此仍依汉人之说。曲:本义为器受物之形。成:当为盛。曲成,即受盛。不遗:不遗失细微。

  ⑥昼夜之道:指阴阳刚柔之道。《系辞》:“刚柔者。昼夜之象。”方:处所。体,固定形体。

  今译:

  《易》道与天地等同,所以能包罗天地之道,仰首以观看天文,俯首以察看地理,所以知晓幽明变化的原故。由事物开始返归到事物终结,因而知晓死生的学说。精气聚合而生成物形,游魂(气散)导致(物形)变化。因此可知鬼神的情状。(易)与天地相似,所以不违背(天地的规律)。知道周围万物而以其道成就天下,所以不会有过失。遍行而不停留,顺应天道,知晓性命之理,因而不会忧愁。安居坤土,敦厚而施仁德,故能够爱民。笼罩天地变化而不超过(十二辰),承盛万物而不遗失(细微),通达昼夜变化之道而极其睿知,故(阴阳)神妙变化无一定处所,而易道亦无固定的形体。

  返回页首

  --------------------------------------------------------------------------------

  (五)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道,善也;成之者,性也。①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这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②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③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④

  注释:

  ①继:秉受,继续。成:生成,成就。性:天性、本性。朱熹曰:“所以发育万物为继‘善’,万物各正其性命为‘成’性。”(《语类》)

  ②知,智。鲜,少。显,显现。诸,之于。用,功用。鼓,动(解见上“鼓之以雷霆”注)。至,极。

  ③富有:无所不备。日新:变化不息,日日增新。生生:阴阳相互变化而不穷。成象:生成天象。效法:效地之形。法即形。项安世曰:“古语‘法’皆谓‘形’,《系辞》皆以‘形’对‘象’。”

  ④极数:穷极蓍策之数。占,筮占。通变:即变通,指变化而通达、趋时而利。阴阳不测:阴阳变化迅速微妙而不可测度。

  今泽:

  一阴一阳(互变)叫做道,秉受(其道)的,为善;顺成(其道)的,为性。仁者看见(道)的仁便称道为仁,智者看见(道)的智便称道为智。百姓日用(其道)却不知道。所以君子之道已很少见了。显现道的仁德(于外),潜藏道的功用(于内),鼓动万物(生长)而不去与圣人同忧虑,(造就万物)盛德大业(完备)至极呀!富有叫做大业,日新叫做盛德。(阴阳变化)生生不已叫做易,成(天)象为乾,效(地)形为坤,穷极蓍策之数预知未来叫做占,通达变化的叫做事,阴阳(变化)不可测度叫做神。

  返回页首

  --------------------------------------------------------------------------------

  (六)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①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②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③

  注释:

  ①广:宽广。坤为广。大:盛大。乾为大。御:止。迩:近。正:定。

  ②专:一本作“塼”,专、塼二者通,此当训为“圜”。《说卦》“乾为圜”即其证。直:刚直。翕:闭合。辟:开。

  ③配:匹配。变通:变化通达。易简:指“易则易知,简则易从”,即易知易从谓易简。至:大。

  今译:

  这易道宽广呵,盛大呵!要说它远,则无所穷止,要说它近,则宁静而方正,要说天地之间则(万物)具备。这乾,静止时圆圜,运动时开辟。所以广生(万物)。(易道)广(生)大(生)与天地相配合,变化通达与四时相配合,阴阳之义可以与日月相配合,是易道简约的善性与至大的德性相配合。

  返回页首

  --------------------------------------------------------------------------------

  (七)

  子曰:①“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②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③

  注释:

  ①子曰:《系辞》、《文言》所谓“子曰”,乃指孔子,然“子曰”所引是否真为孔子言论,已无从考证。

  ②知,即智。礼,礼仪。一本作“体”,“礼”、“体”相通。

  ③存存:常在。《尔雅·释训》:“存存,在也。”阮元曰:“存存,在也。如孟子说‘存其心,养其性也’”。道:所由之路,乾阳为道。义:所处之宜,坤阴为宜。

  今译:

  孔子说:“易,其道至极!易道,圣人用之增崇其德而广大其业。智慧崇高礼仪谦卑,崇高效法天,卑下效法地。天地设定位置,而易道运行于其中。成物之性常存,(阴阳)道义之门。

  返回页首

  --------------------------------------------------------------------------------

  (八)

  圣人有以见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①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②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③“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④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⑤“同人先号啕而后笑。”⑥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⑦

  注释:

  ①赜:古本作“啧”,本义是指口里说话杂乱。此指事物繁杂。拟:比拟,摹仿。诸:之于。形:形态,形状。容:容貌。宜:相称,适宜。

  ②会通:会合交通。典礼:一本作“等礼”。此指典章礼仪。

  ③恶:厌恶。一本作“亚”,古者恶、亚二字通。先儒有训“亚”为次第者,亦可备为一说。议:一本作“仪”,通观上下文义,“仪”与“拟”对举,当作“仪”为是。仪,仿效。

  ④此引《中孚》九二爻辞。其意为:母鹤在树荫下鸣叫,其子应声而和。(若)我有美酒,我愿与你共同分享。阴,通荫。和,应和。爵:古代饮酒器,此指酒。靡:系恋,分享。

  ⑤此释《中孚》九二爻辞,君子居其室:九二居内卦,以象君子居其家室,九二为阳爻,故为君子。言:言语。九二居《中孚》下兑之中,故曰言。枢:户枢,即门轴。机:弩机。

  ⑥此引《同人》九五爻辞。其意为:与人同志,先哭后笑。同人:即同仁。号啕:啼哭。

  ⑦此释《同人》九五爻辞。默:不语。利:锐利。臭:通嗅,即气味。

  今译:

  圣人因见天下事物繁杂,从而比拟其形状容貌,象征其事物所宜,所以就叫做卦象。圣人因见天下事物的变动,从而观察其会合与交通,以推动其典章礼仪,并附之文辞以断其吉凶,所以就叫做爻。述说天下事物至为繁杂而不会厌恶,指出天下事物变动至极而不会杂乱。比拟后发表言论,仿效后而行动,通过比拟仿效以成就其变化。“鹤鸣于树荫,其子和而应之,我有好酒,我与你共享。”孔子说:“君子居于室,口出善言,千里之外的人都响应,况且近处呢!君子居于室,口出不善言,千里之外的人都违抗,况且近处呢!言语出于身,影响于民,行动发生在近处,而显现于远处。言行,这是君子的门枢和弩机。枢机在发动时,主宰着荣辱(的变化)。言行,君子是可以用它来惊动天地的,怎可不慎重呢?”“与人同志,先号哭而后笑。”孔子说:“君子之道,或出行或居处,或沉默或言语,二人同心,其力量可以断金。同心的言语,气味相投香如兰草。”

  初六,“藉用白茅,无占。”①子曰:“苟错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术以往,其无所失矣”。②“劳谦君子有终,吉。”③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④“亢龙有悔。”⑤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⑥“不出户庭,无咎。”⑦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子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⑧子曰:“作易者,其知盗乎!易曰:‘负且乘,致寇至。’负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易》曰:‘负且乘,致寇至。’盗之招也。”

  注释:

  ①此引《大过》初六爻辞,其意为:用白茅铺地(摆设祭品)无咎。藉:铺垫。茅:茅草。

  ②此释《大过》初六爻辞。苟,助词。王引之曰:“苟,犹但也。”错:措。有放置之义。慎:谨慎。薄:犹轻,斯:此。术:道。“慎斯术”,一本作“顺斯术”,有训“慎”为遵循者,可备一说。

  ③引《谦》九三爻辞,其意为:有功劳而又谦虚,君子则有好的结果,吉利。

  ④此释《谦》九三爻辞。伐:夸。德:得。《管子·心术上》:“故德者,得也。”厚:笃厚。功下人:有功劳而卑下于人。致:推致。

  ⑤引《乾》卦上九爻辞。亢,穷极。

  ⑥此释《乾》上九爻辞。贵而无位:《乾》上九之阳处上为贵,上九穷极失位故无位。高而无民;上九居卦上故曰高,六爻皆无阴,故无民。

  ⑦引《节》初九爻辞。

  ⑧此释《节》初九爻辞。阶:《释文》:“姚本作机”,考《涣》卦九二爻:“涣奔其机。”帛书《易经》作“阶”,故阶机互通。此处应解为契机。密:隐密。几事:几微之事。

  ⑨此释《解》六三爻辞。乘:古时指车辆。引申为乘坐。小人乘君子之器:小人乘坐君子的交通器具。小人,古代统治者对下层人民的蔑称,后指不正派或见闻浅薄之人。君子,指有德才之人。从卦象看,阳为君子,阴为小人,《解》六三以阴居阳位,故有“小人乘君子之器”之象。慢:骄慢。诲:教。冶:郑、陆、虞、姚、王肃作“野”,《太平广记》引作“蛊”,“野”、“冶”皆“蛊”之假借。(详见李富孙的《易经异文释》)。郑玄曰:“饰其容而见于外曰野。”(《后汉书》注)

  今译:

  初六:“用白色茅草铺地(摆设祭品),无灾。”孔子说“(祭品)直接放在地上就可以了,再用茅草铺垫(以示其敬),还能有什么灾呢?已经是非常慎重了,茅草作为物虽然很轻薄,但作用重大,能谨慎地用这套礼术行事,就不会有所失了。”“有功劳而谦虚,君子有好的结局,吉利。”孔子说:“有功劳而不夸耀,有功绩而不贪得,太厚道了。所说的是有功劳而能礼下于人。德讲究要盛大,礼讲究要恭敬,所谓谦,就是以恭敬而保存其禄位呵!”“龙飞过高处则有悔。”孔子说:“尊贵而无实际的职位,高高在上而失去民众,贤人在下位而无所辅助,所以一行动就有悔。”“不出门户庭院,无咎灾。”孔子说:“祸乱的产生,是以言语为契机。国君(说话)不机密而失掉大臣,大臣(说话)不机密则有杀身之祸。机微这事不保密则妨害事情的成功,所以君子谨重守机密而不轻易出言。”孔子说:“作《易》的人,大概很了解盗寇吧!《易》说:‘以肩负物而又乘车,以至招来盗寇来打劫。’以肩负物,这是小人做的事情;车乘,是君子(使用的)器具,小人乘坐君子的器具,所以盗寇想来抢夺他,对上骄慢而对下暴虐,盗寇想来讨伐,懒于收藏财富是教盗寇来抢,打扮妖艳是引诱盗寇来奸*。《易》说:‘以肩负物而又乘车,招致了盗寇’(说的是)自己招来盗寇。”

  返回页首

  --------------------------------------------------------------------------------

  (九)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①。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②。大衍之数五十③,其用四十有九④。分而为二以象两⑤,挂一以象三⑥,揲之以四以象四时⑦,归奇于扐以象闰⑧,五岁再闰⑨,故再扐而后挂⑩。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⑾。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⑿。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⒀。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⒁。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矣⒂。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⒃

  注释:

  ①案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及清·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此节在十一章之首)即在“夫易,何为者也”之上)。自“天数五”至“行鬼神也”一节在“故再扐而后挂”之下。宋代张载、程颐、朱熹疑为错简。认为此两节相连当在“大衍之数”之上。元人吴澄、明人来知德、清人李光等人皆从之。案汉熹平石经本,自“天一”至“行鬼神也”在“故再扐而后挂”之下,《汉书·律历志》与卫元嵩《元包蓍篇》皆同熹平石经,故当以汉熹平石经本为是。然案上下文义,程朱之顺序较胜,故今从之。此章列“一”至“十”自然数,旨在说明筮法中所演五十之数是以这天地之数为根据的。

  ②进一步阐述天地之数与大衍之数关系。五位:先儒多解:(一)指天地之数各有五位数。(二)五个方位,一六居北,二七居南,三八居东,四九居西,五十居中。(三)五行之位,一六合为水位,二七合为火位,三八合为木位,四九合为金位,五十合为土位。通观文意,当以第一种为胜。相得:相加。合:即和。变化:指蓍数变化。鬼神:气之屈伸往来。鬼,归。神,伸。故“行鬼神”,是指数能贯通天地鬼神,即易通鬼神而能行鬼神。

  ③衍:演。即演算。五十:先儒多解:(一)朱熹认为,以河图中宫天五乘地十而得之。(二)荀爽认为卦各有六爻,又有八经卦6×8=48,乾坤又有二用,故48+2=50。(三)京房等认为,五十者谓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也。10+12+28=50。(四)郑玄认为,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以五行气通,故减五为五十。(五)崔憬认为,天地之数配八卦,八卦之数为五十,3(艮)+5(坎)+7(震)+9(乾)+2(兑)+10(离)+8(巽)+6(坤)=50。(六)《汉书·律历志》认为,五十数由元始象一,与春秋二,三统之三,四时之四,相加得十,再与此五体相乘而得(1+2+3+4)×5=50。笔者认为,大衍之数只用(五十)。除了先儒之说,还可以补充如下:(1)天地生成之数止于五十,生数止于五,成数止于十。(2)蓍草生一本长百茎分为五十。《史记》:“闻蓍生满百茎者,其下必有神龟守之。”

  ④其用四十有九:五十根蓍草,只用四十九根,其中一根不用,以象太极,也有说四十九根象太极者,前者为胜。

  ⑤两:两仪。指天地或阴阳。此是说把四十九策分为二,象征太极生两仪。

  ⑥挂一以象三:依宋人说从右手蓍策中任取一根置于左手无名指与小指之间,象征“三才”。挂一。从右手蓍策中任取一根。“一”,象征三才中人。三,三才。

  ⑦揲:取,数。此是说将左右手之策以四根为一组而数之,象征有“四时”。

  ⑧奇:余,在分完左右手之后,每只手中策数必有余数。或一、或二,或三,或四。此就是奇。扐:勒。将蓍草勒于指间。译文中蓍草之“挂”法与“扐”法皆据宋人这说。闰:闰月。

  ⑨五岁:五年。一挂两揲两扐为五,故为“五岁”。再:两。此句是说一变之中,有两次归奇于扐,故象两次闰月在五年之中。

  ⑩挂:一本作(卦),二者

易经系辞总共多少字

  今本《周易》上2113经三十卦,约52612252字;下经三十四卦,约2764字,上下经合计约5016字(卦4102画作一1653字算;爻题作两字),字数最短的卦是《兑》卦,只有43字,字数最长的卦是《困》卦,有108字,六十四卦平均每卦字数约为78字。

  严格说,《易经》和《周易》不是一个概念。《周易》包括《易经》,《易传》等共十篇,称为十传。其中《易经》包括上经和下经的。

  《易经》的构成:《易经》有其特殊的文字体裁,即不分篇章节次,而是由六十四卦组成。而每个卦又由内外卦,卦画,卦名。卦辞、爻题、爻辞几部分构成。《易经》分为上、下经两部分,上经计三十卦,起于乾卦,止于离卦;下经计三十四卦:起子咸卦;止于未济卦。

  《周易》是中华文明史上一部内涵精深、影响广泛、流传久远的典籍,有“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之称。几千年来。

  《周易》以其外在的魅力(奇特的结构形式和抽象的符号显示),以及博大精深的内涵(千古永辉的义理和复杂神奇的运算机制),吸引着人们在各个领域对其进行研究和应用,形成了庞大的易学研究体系。

  扩展资料

  成书时间

  1、成于西周

  顾颉刚关于《周易》卦爻辞制作年代的考证结论,认为周初作。李学勤也认为顾颉刚此文“推定经文卦爻辞‘著作年代当在西周初叶’”,“为学者所遵信,可以说基本确定了《周易》卦爻辞年代的范围,是极有贡献的”。

  2、成于战国

  大多学者认为《易传》成书于战国。易传的成书问题,自欧阳修《易童子问》与苏轼之后,数百年来已经罕有人再信是孔子所做了,钱穆、顾颉刚、冯友兰、郭沫若、李镜池等等海内外的学者名家均断定司马迁《史记》的说法不足信。

  其称易传为孔子所做,若非司马迁之误,就必是汉儒刘歆所伪窜。根据《易传》的内容来看,应是在孟子、荀子的性命天道之学出现以后的作品,有明显的黄老道家与阴阳家色彩。

<<易经>>包括了<<周易>>和<<易传>>,<<易传>>又包括哪些书籍?<<周易>>和<<易传>>内容总共有多少字?

  《易经》包括《经》和《传》两大部分:

  《经》分为《上经》和《下经》。《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一共六十四卦。约20000多字

  《易传》是一部战国时期解说和发挥《易经》的论文集,其学说本于孔子,具体成于孔子后学之手。《易传》共7种10篇,它们是《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传》、《系辞传》上下角、《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自汉代起,它们又被称为“十翼”。约8300多字。

易传是诠释什么的经典著作

  易传是诠释易经的经典著作。

  《易传》是中国儒家学者解释《周易》的著作,成书时间最晚为秦汉时期。该书共10篇,包括 《彖上》《彖下》《象上》《象下》《文言》《系辞上》《系辞下》《说卦》《序卦》《杂卦》,约2万多字。该书所提供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阴阳变化学说、伦理道德理论等对中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各个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系辞》是今本《易传》的第4种,是儒道融合之作。它总论《易经》大义,是今本《易传》7种中思想水平最高的作品。《系辞》解释了卦爻辞的意义及卦象爻位,所用的方法有取义说、取象说、爻位说。

易经的名称由来:

  《周易》又称《易经》,分为经部和传部,经部之原名就为《周易》,是对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义的揭示和相应吉凶的判断,而传部含《文言》、《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七种十篇,称之为“十翼”,是孔门弟子对《周易》经文的注解和对筮占原理、功用等方面的论述。

  “周易”一词的解释,众说纷纭,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二种:一种认为《周易》是周代占筮之书;一种认为《周易》是讲变化的书,英文中The Book of Changes的译文就是取此义。

《周易正义》系辞上传诗解9恒一顺信天助自助

  《 周易正义 》 系辞上传 诗解9恒一顺信天助自助

   题文诗:

   易有大恒,大恒至一,至一至情,情生两仪,

   两生四象,四生八卦,八定吉凶,卦生大业 .

   是故法象,莫大天地;变化通达,莫大四时;

   悬象著明,莫大日月;崇高荣耀,莫大富贵.

   备物致用,立位成器,为天下利,莫大圣人.

   探颐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吉凶.成微妙者,

   莫善蓍龟.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

   圣人效之;天以垂象,见现吉凶,圣人象之;

   河以出图,洛以出书,圣人则之.易有四象,

   所以示也;其系辞焉,所以告也;定以吉凶,

   所以断也.易经有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孔子曰之:佑者助也,天之所助,顺正道者;

   人之所助,信诚者也.履信思顺,又以尚贤,

   是自天佑,吉无不利.信诚至正,恒以一德,

   ?感天动人,天助人助,至助自助,情真所致.

   注魏·王弼等,疏唐·孔颖达

   原文

   (十二)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县象 著 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颐索隐, 钩 深致远,以定天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易》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 .

   [疏]正义曰:“是故易有”至“无不利也”。此第十一章也。前章既明蓍卦有神明之用,圣人则而象之,成其神化。此又明易道之大,法於天地,明象日月,能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也。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夫有必始於无,故太极生两仪也。太极者,无称之称,不可得而名,取有之所极,况之太极者也。

   [疏]正义曰: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故《老子》云:“道生一。”即此太极是也。又谓混元既分,即有天地,故曰“太极生两仪”,即《老子》云:“一生二”也。不言天地而言两仪者,指其物体,下与四象相对,故曰两仪,谓两体容仪也。

   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卦以象之。

   [疏]正义曰:“两仪生四象”者,谓金木水火,禀天地而有,故云:“两仪生四象”,土则分王四季,又地中之别,故唯云四象也。“四象生八卦”者,若谓震木、离火、兑金、坎水,各主一时,又巽同震木,乾同兑金,加以坤、艮之土为八卦也。

   八卦定吉凶。 八卦既立,则吉凶可定。

   [疏]正义曰:八卦既立,爻象变而相推,有吉有凶,故八卦定吉凶也。

   吉凶生大业 。既定吉凶,则广大悉备。

   [疏]正义曰:万事各有吉凶,广大悉备,故能王天下大事业也。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 位所以一天下之动,而济万物。

   [疏]正义曰:“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者,言天地最大也。“变通莫大乎四时”者,谓四时以变得通,是变中最大也。“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者,谓日月中时,遍照天下,无幽不烛,故云“著明莫大乎日月”也。“崇高莫大乎富贵”者,以王者居九五富贵之位,力能齐一天下之动,而道济万物,是崇高之极,故云“莫大乎富贵”。

   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 。

   [疏]正义曰:谓备天下之物,招致天下所用,建立成就天下之器,以为天下之利,唯圣人能然,故云“莫大乎圣人也”。

   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

   [疏]正义曰:探,谓闚探求取。赜,谓幽深难见。卜筮则能闚探幽昧之理,故云探赜也。索,谓求索。隐,谓隐藏。卜筮能求索隐藏之处,故云索隐也。物在深处,能钩取之;物在远方,能招致之,卜筮能然,故云“钩深致远”也。以此诸事,正定天下之吉凶,成就天下之亹亹者,唯卜筮能然,故云“莫大乎蓍龟”也。案《释诂》云:“亹亹,勉也。”言天下万事,悉动而好生,皆勉勉营为,此蓍龟知其好恶得失,人则弃其得而取其好,背其失而求其得,是成天下之亹亹也。

   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疏]正义曰:“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者,谓天生蓍龟,圣人法则之以为卜筮也。“天地变化,圣人效之”者,行四时生杀,赏以春夏,刑以秋冬,是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者,若璿玑玉衡,以齐七政,是圣人象之也。“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者,如郑康成之义,则《春秋纬》云: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河龙图发,洛龟书感。《河图》有九篇,《洛书》有六篇。孔安国以为《河图》则八卦是也,《洛书》则九畴是也。辅嗣之义,未知何从。

   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

   [疏]正义曰:“易有四象,所以示”者,庄氏云:四象,谓六十四卦之中,有实象,有假象,有义象,有用象,为四象也。今於释卦之处,已破之矣。何氏以为四象,谓“天生神物,圣人则之”一也。“天地变化,圣人效之”,二也。“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三也。“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四也。今谓此等四事,乃是圣人易外别有其功,非专易内之物,何得称“易有四象”?且又云“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然则象之与辞,相对之物。辞既爻卦之下辞,则象为爻卦之象也。则上两仪生四象,七八九六之谓也。故诸儒有为七八九六,今则从以为义。“系辞焉,所以告”者,系辞於象卦下,所以告其得失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断”者,谓於系辞之中,定其行事吉凶,所以断其行事得失。

   《易》曰:“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子曰:“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也。”

   [疏]正义曰:“《易》曰:自天祐之,吉无不利”者,言人於此易之四象所以示,系辞所以告,吉凶告所断而行之,行则鬼神无不祐助,无所不利,故引《易》之《大有》上九爻辞以证之。“子曰:祐者助也”者,上既引《易》文,下又释其易理,故云“子曰: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者,人之所助,唯在於信,此上九能履践於信也;天之所助,唯在於顺,此上九恒思於顺;既有信思顺,又能尊尚贤人,是以从天已下,皆祐助之,而得其吉,无所不利也。

   帛书《易》系辞上传第十章

   ? 是故《易》有大恒①,是生两■②,两■生四马③,四马生八卦,八卦生吉凶,吉凶生六业。是故法马莫大乎天地,变迵莫大乎四时,垂马著明莫大乎日月, 荣 莫大乎富责,备物至用,位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深备错根④、枸险至远⑤、定天下吉凶、定天下之勿勿者莫善乎蓍龟。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变化圣人效之,天垂马见吉凶而圣人马之,河出图、洛出书而圣人则之。《易》有四马,所以见也。系辞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

   白话所以《易》卜用大恒版进行起卦,大恒版分为两片,两片各有正反两面合而为四码,四码定出生成八卦,八卦定出吉凶,吉凶决定六业。所以法码没有比天地这法码更大的法码了,变通没有比四时变通更大的了,垂码照明没有比太阳和月亮还大的了,光荣没有比富有高贵还大的了,备物施用立位成器以为天下谋利益没有比圣人还大的,探赜索隐履险至远预测天下的吉凶祸福,促使天下人们勤勤恳恳不懈地去进取的没有比蓍草和龟版更好的了。所以天生下神秘神灵神妙的东西,圣人便依照那神物作为法则。天变化运动,圣人便仿效天变化运动。天垂降法码,显现吉凶,圣人便把天降下的法码作为卦码。黄河出《河图》,洛水出《洛书》,圣人便用《河图》《洛书》作为法则创造《易》卦。《易》有四码作为体现吉凶的成卦工具,所以用卦码来显现吉凶。卦爻辞是用来告诫人们吉凶的。根据卦码的吉凶、卦爻辞的吉凶来确定吉凶以便于裁定判断行动与否(吉则行动、凶则停止行动)。

   注释①大恒:大极,大中。恒:极,中。②■(yi):立木以表物。两■,两片木板。③四马:四种法码。马:法码。④深备错根:探颐索隐。⑤枸险至远:限制危险以达到远大目标。枸:轴限,引申为限制。

   《易》曰:“自天右①之,吉,无不利。”右之者,助之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也者信也。■②信思乎顺以上贤,是以“自天右之,吉,无不利”也。

   白话《周易·大有·尚九》爻辞说:“自天右之,吉,无不利。”应该这样理解:“右”是帮助的意思,要得到天的帮助就必须顺应天的变化运动规律,要得到人的帮助就必须履行言而有信的原则。既能遵循言而有信的人道原则,又能恪守思乎顺的天道原则,将人道原则与天道原则结合起来以尊重人才,所以就能得到“自天右之,吉,无不利”这样的吉善美好的占语。

   注释①右:帮助,保佑。②■:“体”字的别体。假借为“履”。

易经系辞全文及解释

  原文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天高地低,乾坤的关系就确定了。低与高陈列在一起,贵与贱的地位便显现出来。动静的转化有一定的常规,刚柔就有了判定的依据。宇内的东西以类相聚,各类物种以群相分,由此产生了吉和凶。天上的东西形成一定气象,地上的东西形成一定形体,由此出现了变化。所以,刚柔相互交错,八卦相互推动。以雷霆来鼓动,以风雨来润泽。日月运行,一冷一热。乾的法则是产生男性,坤的法则是产生女性。乾主宰事物的肇始,坤经管事物的成就。乾因为单一所以能主宰,坤因为简约所以有能力。单一则容易知晓,简约则容易随从。容易知晓则会有人亲和,容易随从则会有所成就。有人亲和则可长久,有所成就则可壮大。可以长久,这是贤人具备的禀性;可以壮大,这是贤人从事的事业。遵从易简,便得到天下之理。得到天下之理,便可确定在天地之间的位置。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也。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齐小大者存乎卦,辩吉凶者存乎辞,忧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小大,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一阴一阳之谓道。继]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解释天高地低,乾坤的关系就确定了。低与高陈列在一起,贵与贱的地位便显现出来。动静的转化有一定的常规,刚柔就有了判定的依据。宇内的东西以类相聚,各类物种以群相分,由此产生了吉和凶。天上的东西形成一定气象,地上的东西形成一定形体,由此出现了变化。所以,刚柔相互交错,八卦相互推动。以雷霆来鼓动,以风雨来润泽。日月运行,一冷一热。乾的法则是产生男性,坤的法则是产生女性。乾主宰事物的肇始,坤经管事物的成就。乾因为单一所以能主宰,坤因为简约所以有能力。单一则容易知晓,简约则容易随从。容易知晓则会有人亲和,容易随从则会有所成就。有人亲和则可长久,有所成就则可壮大。可以长久,这是贤人具备的禀性;可以壮大,这是贤人从事的事业。遵从易简,便得到天下之理。得到天下之理,便可确定在天地之间的位置。圣人创制卦象,观察物象,附上文字说明吉凶,用刚柔相推生出变化。所以,所谓“吉凶”,是指失得之象。所谓悔吝,是指忧虑之象。所谓“变化”,是指进退之象。所谓“刚柔”,是指昼夜之象。六爻的推动,模拟着天、地、人的变化法则。所以,君子安居的处所是《易》所标定的位置,乐于把玩的是所附的爻辞。所以,君子安定下来,则观《易》之象而玩《易》之辞;行动起来,则观《易》之变而玩《易》之占。所以,依靠天的庇佑,吉祥而没有不利。此处介绍“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之法。“圣人”当是指筮卦者,即占筮家。至于“设卦”方法,古往今来,众说纷纭。但在《系辞》中,只有“大衍筮卦”法的记载。此处明言“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指出观察确实是判断吉凶的关键。正所谓“八卦以象告”,这个“象”字即是用“八卦”来反映的。所谓“彖”,是在谈卦象。所谓“爻”,是在谈变化。所谓“吉凶”,是说它的失得。所谓“悔吝”,是说它有小毛病。之所以“无咎”,那是因为善于补过。所以,分别贵贱的界限在于爻位,衡量小大的标准在于卦象,辨别吉凶的依据在于卦爻辞。担心悔吝的原因在于细微,动而无咎的前提在于悔过。所以,卦有小大的区别,辞有险易的不同。辞的功用,在于各自指明本卦本爻的导向。易》以天地为范本,所以能涵括天地的法则。仰而观察天文,俯而考察地理,所以知晓明暗的缘故。依据起始推测终了,所以知晓死生的气数。精气聚而为物,游魂散而为变,所以知晓鬼神的情况。因为它与天地相似,所以不违背天地;因为它的智慧遍及万物,它的法则益于天下,所以不偏离万物。全面遵行而不偏离,乐其天然知顺其势,所以心无所忧;安于其境厚施于仁,所以能怀爱心。囊括天地的变化而不偏离,成就万物的表里而无遗佚,所以神没有固定处所而《易》不拘于固定主体。

四库全书有多少啊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易类

  书类

  诗类

  礼类

  周礼之属

  仪礼之属

  仪礼之属

  三礼总仪之属

  通礼之属

  杂礼书之属

  春秋类

  孝经类

  五经总义类

  四书类

  乐类

  小学类

  型训诂之学

  字书之属

  韵书之属

  正史类

  编年类

  纪事本末类

  别史类

  杂史类

  诏令奏议类

  诏令之属

  奏议之属

  传记类

  圣贤之属

  名人之属

  总录之属

  杂录之属

  史钞类

  载记类

  时令类

  目录类

  经籍之属

  金石之属

  史评类

  地理类

  宫殿簿之属

  总志之属

  都会郡县之属

  河渠之属

  边防之属

  山水之属

  古迹之属

  杂记之属

  游记之属

  外记之属

  职官类

  官制之属

  官箴之属

  政书类

  通制之属

  仪制之属

  邦计之属

  军政之属

  法令之属

  考工之属

  儒家类

  兵家类

  法家类

  农家类

  医家类

  天文算法类

  推步之属

  算书之属

  术数类

  数学之属

  占候之属

  相宅相墓之属

  占卜之属

  命书相书之属

  阴阳五行之属

  释家类

  道家类

  艺术类

  书画之属

  琴谱之属

  篆刻之属

  杂技之属

  谱录类

  器物之属

  饮馔之属

  草木禽鱼之属

  杂家类

  杂学之属

  杂考之属

  杂说之属

  杂品之属

  杂篡之属

  杂编之属

  类书类

  小说家类

  杂事之属

  异闻之属

  琐记之属

  /skqs/○经部总叙

  经禀圣裁,垂型万世,删定之旨,如日中天,无所容其赞述。所论次者,诂

  经之说而已。自汉京以后垂二千年,儒者沿波,学凡六变。其初专门授受,递禀

  师承,非惟诂训相传,莫敢同异,即篇章字句,亦恪守所闻,其学笃实谨严,及

  其弊也拘。王弼、王肃稍持异议,流风所扇,或信或疑,越孔、贾、啖、赵以及

  北宋孙复、刘敞等,各自论说,不相统摄,及其弊也杂。洛闽继起,道学大昌,

  摆落汉唐,独研义理,凡经师旧说,俱排斥以为不足信,其学务别是非,及其弊

  也悍(如王柏、吴澄攻驳经文,动辄删改之类)。学脉旁分,攀缘日众,驱除异

  己,务定一尊,自宋末以逮明初,其学见异不迁,及其弊也党(如《论语集注》

  误引包咸夏瑚商琏之说,张存中《四书通证》即阙此一条以讳其误。又如王柏删

  《国风》三十二篇,许谦疑之,吴师道反以为非之类)。主持太过,势有所偏,

  才辨聪明,激而横决,自明正德、嘉靖以后,其学各抒心得,及其弊也肆(如王

  守仁之末派皆以狂禅解经之类)。空谈臆断,考证必疏,於是博雅之儒引古义以

  抵其隙,国初诸家,其学徵实不诬,及其弊也琐(如一字音训动辨数百言之类)。

  要其归宿,则不过汉学、宋学两家互为胜负。夫汉学具有根柢,讲学者以浅陋轻

  之,不足服汉儒也。宋学具有精微,读书者以空疏薄之,亦不足服宋儒也。消融

  门户之见而各取所长,则私心祛而公理出,公理出而经义明矣。盖经者非他,即

  天下之公理而已。今参稽众说,务取持平,各明去取之故,分为十类:曰易、曰

  书、曰诗、曰礼、曰春秋、曰孝经、曰五经总义、曰四书、曰乐、曰小学。

  ○易类一

  圣人觉世牖民,大抵因事以寓教。《诗》寓於风谣,《礼》寓於节文,《尚

  书》、《春秋》寓於史,而《易》则寓於卜筮。故《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

  事者也。《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

  而为京、焦,入於禨祥,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遂不切於民用。

  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

  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端。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又《易》道

  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

  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夫六十四卦

  大象皆有“君子以”字,其爻象则多戒占者,圣人之情,见乎词矣。其馀皆《易》

  之一端,非其本也。今参校诸家,以因象立教者为宗,而其他《易》外别传者亦

  兼收以尽其变,各为条论,具列於左。

  △《子夏易传》·十一卷(内府藏本)

  旧本题“卜子夏撰”。案说《易》之家,最古者莫若是书。其伪中生伪,至

  一至再而未已者,亦莫若是书。《唐会要》载开元七年诏:“子夏《易传》,近

  无习者,令儒官详定。”刘知几议曰:“《汉志》《易》有十三家而无子夏作传

  者,至梁阮氏《七录》,始有《子夏易》六卷,或云韩婴作,或云丁宽作。然据

  《汉书》,《韩易》十二篇,《丁易》八篇,求其符合,事殊隳刺,必欲行用,

  深以为疑。”司马贞议亦曰“案刘向《七略》有《子夏易传》,但此书不行已久,

  今所存多失真本。荀勖《中经簿》云:《子夏传》四卷,或云丁宽。是先达疑非

  子夏矣。又《隋书·经籍志》云:《子夏传》残阙,梁六卷,今二卷。知其书错

  缪多矣。又王俭《七志》引刘向《七略》云:《易传》子夏,韩氏婴也。今题不

  称韩氏而载薛虞记,其质粗略,旨趣非远,无益后学”云云。是唐以前所谓《子

  夏传》,已为伪本。晁说之《传易堂记》又称:“今号为《子夏传》者,乃唐张

  弧之《易》”(案弧唐末为大理寺评事,有《素履子》,别著录),是唐时又一

  伪本并行。故宋《国史志》以《假托子夏易传》与《真子夏易传》两列其目,而

  《崇文总目》亦称此书篇第,略依王氏,决非卜子夏之文也。朱彝尊《经义考》,

  证以陆德明《经典释文》、李鼎祚《周易集解》、王应麟《困学纪闻》所引,皆

  今本所无。德明、鼎祚犹曰在张弧以前,应麟乃南宋末人,何以当日所见与今本

  又异?然则今本又出伪托,不但非子夏书,亦并非张弧书矣。流传既久,姑存以

  备一家云尔。

  (谨案:唐徐坚《初学记》以太宗御制升列历代之前,盖臣子尊君之大义。焦

  竑《国史经籍志》、朱彝尊《经义考》并踵前规。臣等编摩《四库》,初亦恭录

  御定《易经通注》、御纂《周易折中》、御纂《周易述义》弁冕诸经。仰蒙指示,

  命移冠国朝著述之首,俾尊卑有序而时代不淆。圣度谦冲,酌中立宪,实为千古之

  大公。谨恪遵彝训,仍托始於《子夏易传》,并发凡於此,著《四库》之通例焉。

  又案:托名之书有知其赝作之人者,有不知其赝作之人者,不能一一归其时

  代,故《汉书·艺文志》仍从其所托之时代为次。今亦悉从其例。)

  △《周易郑康成注》·一卷(通行本)

  宋王应麟编。应麟,字伯厚,庆元人。自署浚仪,盖其祖籍也。淳佑元年进

  士,宝佑四年复中博学鸿词科。官至礼部尚书兼给事中。事迹具《宋史·儒林传》。

  案《隋志》载郑玄《周易注》九卷,又称郑玄、王弼二注,梁陈列於国学,齐代

  惟传郑义,至隋王注盛行,郑学浸微。然《新唐书》著录十卷,是唐时其书犹在,

  故李鼎祚《集解》多引之。宋《崇文总目》惟载一卷,所存者仅《文言》、《序

  卦》、《说卦》、《杂卦》四篇,馀皆散佚。至《中兴书目》始不著录(案《中

  兴书目》今不传,此据冯椅《易学》所引),则亡於南北宋之间。故晁说之、朱

  震尚能见其遗文,而淳熙以后诸儒即罕所称引也。应麟始旁摭诸书,裒为此帙,

  经文异字,亦皆并存。其无经文可缀者,则总录于末简。又以玄注多言互体,并

  取《左传》,《礼记》,《周礼》,《正义》中论互体者八条,以类附焉。考玄

  初从第五元先受京氏《易》,又从马融受费氏《易》,故其学出入於两家。然要

  其大旨,费义居多,实为传《易》之正脉。齐陆澄《与王俭书》曰:“王弼注

  《易》,玄学之所宗。今若崇儒,郑注不可废。”其论最笃。唐初诏修《正义》,

  仍黜郑崇正,非达识也。应麟能於散佚之馀,搜罗放失,以存汉《易》之一线,

  可谓笃志遗经,研心古义者矣。近时惠栋别有考订之本,体例较密。然经营创始,

  实自应麟,其捃拾之劳亦不可泯。今并著於录,所以两存其功也。

  (谨按:前代遗书后人重编者,如有所窜改增益,则从重编之时代,《曾子》、

  《子思子》之类是也。如全辑旧文,则仍从原书之时代。故此书虽宋人所辑,而

  列於汉代之次。后皆仿此。)

  △《新本郑氏周易》·三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惠栋编。栋字定宇,长洲人。初,王应麟辑郑玄《易注》一卷,其后人

  附刻《玉海》之末。虽残章断句,尚颇见汉学之崖略,於经籍颇为有功。然皆不

  著所出之书,又次序先后,间与经文不应,亦有遗漏未载者。栋因其旧本,重为

  补正。凡应麟书所已载者,一一考求原本,注其出自某书,明其信而有徵,极为

  详核。其次序先后,亦悉从经文厘定。复搜采群籍,《上经》补二十八条,《下

  经》补十六条,《系辞传》补十四条,《说卦传》补二十二条,《序卦传》补七

  条,《杂卦传》补五条。移应麟所附《易赞》一篇於卷端,删去所引诸经《正义》

  论互卦者八条。而别据玄《周礼·太师》注作《十二月爻辰图》,据玄《月令》

  注作《爻辰所值二十八宿图》,附於卷末,以驳朱震《汉上易传》之误。虽因人

  成事,而考核精密,实胜原书。应麟固郑氏之功臣,栋之是编,亦可谓王氏之功

  臣矣。

  △《陆氏易解》·一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明姚士粦所辑吴陆绩《周易注》也。《吴志》载绩所著有《易注》,不言卷

  数。《隋书·经籍志》有陆绩《周易注》十五卷。《经典释文·序录》作陆绩

  《周易述》十三卷,《会通》一卷。《新、旧唐书·志》所载卷数与《释文》同。

  原本久佚,未详其孰是。此本为《盐邑志林》所载,凡一百五十条。朱彝尊《经

  义考》以为钞撮陆氏《释文》、李氏《集解》二书为之。然此本采京氏《易》传

  注为多,而彝尊未之及。又称其《经》文异诸家者,“履帝位而不疚”,疚作疾;

  “明辨晳也”,晳作逝;“纳约自牖”,牖作诱;“三年克之,惫也”,惫作备。

  此本又皆无之。岂所见别一本欤?然彝尊明言《盐邑志林》,其故则不可详矣。

  彝尊又言:“曹溶曾见有三卷者。”然诸家著录,并无三卷之本。殆京氏《易传》

  三卷,旧本题曰“陆绩注”。溶偶观之未审,因误记误说也。昔宋王应麟辑郑氏

  《易注》,为学者所重。士粦此本,虽不及应麟搜讨之勤博,而掇拾残剩,存什

  一於千百,亦可以见陆氏《易注》之大略矣。绩字公纪,吴郡人。官至郁林太守,

  加偏将军。事迹具《吴志》。士粦字叔祥,海盐人。十三而孤,年二十犹目不识

  丁。寓居德清姜氏家,姜始授以句读,晚乃卓然自立,盖亦奇士云。

  △《周易注》·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上、下经》注及《略例》,魏王弼撰。《系辞传》、《说卦传》、《序卦

  传》、《杂卦传》注,晋韩康伯撰。《隋书·经籍志》以王、韩之书各著录,故

  《易注》作六卷,《略例》作一卷,《系辞注》作三卷。《旧唐书·经籍志》、

  《新唐书·艺文志》皆载弼注七卷,盖合《略例》计之。今本作十卷,则并韩书

  计之也。考王俭《七志》,已称弼《易注》十卷(按《七志》今不传。此据陆德

  明《经典释文》所引),则并王、韩为一书,其来已久矣。自郑玄传费直之学,

  始析《易传》以附经,至弼又更定之。说者谓郑本如今之《乾卦》,其《坤卦》

  以下又弼所割裂。然郑氏《易注》,至北宋尚存一卷。《崇文总目》称存者为

  《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四篇,则郑本尚以《文言》自为一传,

  所割以附经者,不过《彖传》、《象传》。今本《乾》、《坤》二卦各附《文言》,

  知全经皆弼所更定,非郑氏之旧也。每卷所题《乾传》第一、《泰传》第二、

  《噬嗑传》第三、《咸传》第四、《夬传》第五、《丰传》第六,各以卷首第一

  卦为名。据王应麟《玉海》,此目亦弼增标。盖因毛氏《诗传》之体例,相沿既

  久,今亦仍旧文录之。惟《经典释文》以《泰传》为《需传》,以《噬嗑传》为

  《随传》,与今本不同。证以《开成石经》,一一与陆氏所述合。当由后人以篇

  页不均为之移并,以非宏旨之所系,今亦不复追改焉。其《略例》之注,为唐邢

  璹撰。璹里籍无考,其结衔称“四门助教”。案《唐书·王鉷传》称为“鸿胪

  少卿邢璹”,子縡,以谋反诛。则终於鸿胪少卿也。《太平广记》载其奉使新

  罗,贼杀贾客百馀人,掠其珍货贡於朝。其人殊不足道,其注则至今附弼书以行。

  陈振孙《书录解题》称:“蜀本略例有璹所注,止有篇首释‘略例’二字,文与

  此同,馀皆不然。”是宋代尚有一别本。今则惟此本存,所谓蜀本者已久佚矣。

  弼之说《易》,源出费直。直《易》今不可见,然荀爽《易》即费氏学,李鼎祚

  书尚颇载其遗说。大抵究爻位之上下,辨卦德之刚柔,已与弼注略近。但弼全废

  象数,又变本加厉耳。平心而论,阐明义理,使《易》不杂於术数者,弼与康伯

  深为有功。祖尚虚无,使《易》竟入於老庄者,弼与康伯亦不能无过。瑕瑜不掩,

  是其定评。诸儒偏好偏恶,皆门户之见,不足据也。

  △《周易正义》·十卷(内府刊本)

  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易》本卜筮之书,故末派寝流於谶纬。

  王弼乘其极敝而攻之,遂能排击汉儒,自标新学。然《隋书·经籍志》载晋扬州

  刺史顾夷等有《周易难王辅嗣义》一卷,《册府元龟》又载顾悦之(案悦之即顾

  夷之字)《难王弼易义》四十馀条,京口闵康之又申王难顾,是在当日已有异同。

  王俭、颜延年以后,此扬彼抑,互诘不休。至颖达等奉诏作疏,始专崇王注而众

  说皆废。故《隋志》“易类”称:“郑学寝微,今殆绝矣。”盖长孙无忌等作

  《志》之时,在《正义》既行之后也。今观其书,如《复·彖》“七日来复”,

  王偶用六日七分之说,则推明郑义之善。《乾》九二“利见大人”,王不用“利

  见九五”之说,则驳诘郑义之非。於“见龙在田,时舍也”,则曰“《经》但云

  ‘时舍’,《注》曰‘必以时之通舍’者,则辅嗣以通解舍,舍是通义也”,而

  不疏舍之何以训通。於“天玄而地黄”,则曰“恐庄氏之言,非王本意,今所不

  取”,而不言庄说之何以未允。如斯之类,皆显然偏袒。至《说卦传》之分阴分

  阳,韩注“二四为阴,三五为阳”,则曰“辅嗣以为初上无阴阳定位”,此注用

  王之说。“帝出乎震”,韩氏无注,则曰“《益卦》六二‘王用亨于帝,吉’,

  辅嗣注云:‘帝者生物之主,兴益之宗,出震而齐巽者也’,则辅嗣之意以此帝

  为天帝也”。是虽弼所未注者,亦委曲旁引以就之。然疏家之体,主於诠解注文,

  不欲有所出入。故皇侃《礼疏》或乖郑义,颖达至斥为“狐不首丘,叶不归根”,

  其墨守专门,固通例然也。至於诠释文句,多用空言,不能如诸经《正义》根据

  典籍,源委粲然,则由王注扫弃旧文,无古义之可引,亦非考证之疏矣。此书初

  名《义赞》,后诏改《正义》,然卷端又题曰《兼义》,未喻其故。《序》称十

  四卷,《唐志》作十八卷,《书录解题》作十三卷。此本十卷,乃与王韩注本同,

  殆后人从注本合并欤?

  △《周易集解》·十七卷(内府藏本)

  唐李鼎祚撰。鼎祚《唐书》无传,始末未详。惟据《序》末结衔,知其官为

  秘书省著作郎。据袁桷《清容居士集》载“资州有鼎祚读书台”知为资州人耳。

  朱睦《序》称为秘阁学士,不知何据也。其时代亦不可考。《旧唐书·经籍

  志》称录“开元盛时四部诸书”而不载是编,知为天宝以后人矣。其书《新唐书

  ·艺文志》作十七卷,晁公武《读书志》曰:“今所有止十卷而始末皆全,无所

  亡失。”岂后人并之耶?《经义考》引李焘之言,则曰:“鼎祚《自序》止云十

  卷,无亡失也。”朱睦《序》作於嘉靖丁巳,亦云《自序》称十卷,与焘说

  同。今所行毛晋汲古阁本乃作一十七卷,《序》中亦称王氏《略例》附於卷末,

  凡成一十八卷。与诸家所说截然不同,殊滋疑窦。今考《序》中称“至如卦爻彖

  象,理涉重玄,经注《文言》,书之不尽,别撰《索隐》,错综根萌,音义两存,

  详之明矣”云云,则《集解》本十卷,附《略例》一卷为十一卷,尚别有《索隐》

  六卷,共成十七卷。《唐志》所载盖并《索隐》、《略例》数之,实非舛误。至

  宋而《索隐》散佚,刊本又削去《略例》,仅存《集解》十卷,故与《唐志》不

  符。至毛氏刊本,始析十卷为十七卷,以合《唐志》之文。又改《序》中一十卷

  为一十八卷,以合附录《略例》一卷之数,故又与朱睦《序》不符。盖自宋

  以来,均未究《序》中“别撰《索隐》”一语,故疑者误疑,改者误改。即辨其

  本止十卷者,亦不能解《唐志》称十七卷之故,致愈说愈讹耳。今详为考正,以

  祛将来之疑。至十卷之本,今既未见,则姑仍以毛本著录。盖篇帙分合,无关宏

  旨,固不必一一追改也。其书仍用王弼本,惟以《序卦传》散缀六十四卦之首,

  盖用《毛诗》分冠《小序》之例。所采凡子夏、孟喜、焦赣、京房、马融、荀爽、

  郑玄、刘表、何晏、宋衷、虞翻、陆绩、干宝、王肃、王弼、姚信、王廙、张璠、

  向秀、王凯冲、侯果、蜀才、翟元、韩康伯、刘巘、何妥、崔憬、沈驎士、卢氏

  (案卢氏《周易注》《隋志》已佚其名)、崔观、伏曼容、孔颖达(案以上三十

  二家,朱睦序所考)、姚规、朱仰之、蔡景君(案以上三家,朱彝尊《经义

  考》所补考)等三十五家之说。《自序》谓“刊辅嗣之野文,补康成之逸象”。

  盖王学既盛,汉《易》遂亡,千百年后学者,得考见画卦之本旨者,惟赖此书之

  存耳。是真可宝之古笈也。

  △《周易口诀义》·六卷(永乐大典本)

  唐史徵撰。《崇文总目》曰:“河南史徵,不详何代人。”晁公武《读书志》

  曰:“田氏以为魏郑公撰,误。”陈振孙《书录解题》曰:“三朝史志有其书,

  非唐则五代人。”避讳作证字。《宋史·艺文志》又作“史文徽”,盖以徽徵二

  字相近而讹。别本作“史之徵”,则又以之文二字相近而讹耳。今定为史徵,从

  《永乐大典》。定为唐人,从朱彝尊《经义考》也。《永乐大典》载徵《自序》

  云:“但举宏机,纂其枢要,先以王注为宗,后约孔疏为理。”故《崇文总目》

  及晁氏《读书志》皆以为“直钞注疏,以便讲习,故曰口诀”。今详考之,实不

  尽然。如《乾·彖》引周氏说,《大象》引宋衷说,《屯·彖》引李氏说,《师

  ·彖》引陆绩说,六五引庄氏说,《谦》六五引张氏说,《贲·大象》引王廙说,

  《颐·大象》引荀爽说,《坎·大象》引庄氏说,上六引虞氏说,《咸·大象》

  引何妥说,《萃·彖》引周宏正说,《升·彖》引褚氏说,《井·大象》引何妥

  说,《革·彖》引宋衷说,《鼎·彖》引何妥说,《震》九四引郑众说,《渐·

  彖》引褚氏说,《大象》引侯果说,《困·大象》引周宏正说,《兑·大象》引

  郑众说,《渐》九五引陆绩说,多出孔颖达《疏》及李鼎祚《集解》之外。又如

  《贲·大象》所引王氏说,《颐·大象》所引荀爽说,虽属集解所有,而其文互

  异。《坎》上六所引虞翻说,则《集解》删削过略,此所载独详。盖唐去六朝未

  远,《隋志》所载诸家之书犹有存者,故徵得以旁搜博引。今阅年数百,旧籍佚

  亡,则遗文绪论,无一非吉光片羽矣。近时惠栋作《九经古义》,余萧客葺《古

  经解钩沈》,於唐以前诸儒旧说,单辞只义,搜采至详,而此书所载,均未之及,

  信为难得之秘本。虽其文义间涉拙滞,传写亦不免讹脱,而唐以前解《易》之书,

  《子夏传》既属伪撰,王应麟所辑郑玄注,姚士粦所辑陆绩注,亦非完书。其实

  存於今者,京房、王弼、孔颖达、李鼎祚四家,及此书而五耳。固好古者所宜宝

  重也。徵《自序》作六卷,诸家书目并同。今仅阙《豫》、《随》、《无妄》、

  《大壮》、《晋》、《暌》、《蹇》、《中孚》八卦,所佚无多。仍编为六卷,

  存其旧焉。

  △《周易举正》·三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旧本题“唐郭京撰”。京不知何许人。《崇文总目》称其官为苏州司户参军。

  据《自序》言“御注《孝经》,删定《月令》”,则当为开元后人。《序》称曾

  得王辅嗣、韩康伯手写真本,比校今世流行本及国学乡贡人等本,举正其谬。凡

  所改定,以朱墨书别之。其书《崇文总目》始著录,《书录解题》於宋咸《易补

  注》条下称“咸得此书於欧阳修”,是天圣、庆历间乃行於世也。洪迈、李焘并

  以为信。晁公武则谓以繇彖相正,有阙漏可推而知,托言得王韩手札及石经。赵

  汝楳亦诋其挟王、韩之名以更古文。王应麟又援《后汉书·左雄传》“职斯禄

  薄”句,证其改《旅卦》斯字为亻斯之非。近时惠栋作《九经古义》,驳之尤力。

  今考是书,《唐志》不载。李焘以为京开元后人,故所为书不得著录(按焘说见

  《文献通考》),然但可以解《旧书·经籍志》耳。若《新书·艺文志》则唐末

  之书无不具列,岂因开元以后而遗之。疑其书出宋人依托,非惟王韩手札不可信,

  并唐郭京之名亦在有无疑似之间也。顾其所说,推究文义,往往近理。故晁公武

  虽知其托名,而所进《易解》,乃多引用。即朱子《本义》,於《坤·象传》之

  “履霜坚冰”、《贲·象传》之“刚柔交错”、《震·彖传》之“不丧匕鬯”,

  亦颇从其说。则亦未尝无可取矣。晁公武《读书志》载京《原序》,称所改正者

  一百三十五处,二百七十三字。而洪迈《容斋随笔》、赵汝楳《易序丛书》皆

  作一百三处。今本所载《原序》,亦称差谬处一百三节。则晁氏所云,殆为疏舛。

  又原本称别以朱墨,盖用《经典释文》之例。今所行本已全以墨书,盖非其旧。

  以非宏旨之所系,故仍从近刻焉。

  ○易类二

  △《易数钩隐图》·三卷、附《遗论九事》·一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宋刘牧撰。牧字长民,其《墓志》作“字先之”,未详孰是,或有两字也。

  彭城人。官至太常博士。《宋志》载牧《新注周易》十一卷,图一卷。晁公武

  《读书志》则作“图三卷”。其注今不传,惟图尚在,卷数与晁氏本同。汉儒言

  《易》多主象数,至宋而象数之中复岐出图书一派。牧在邵子之前,其首倡者也。

  牧之学出於种放,放出於陈抟,其源流与邵子之出於穆李者同。而以九为《河图》,

  十为《洛书》,则与邵异。其学盛行於仁宗时。黄黎献作《略例隐诀》,吴秘作

  《通神》、程大昌作《易原》,皆发明牧说。而叶昌龄则作《图义》以驳之,宋

  咸则作《王刘易辨》以攻之,李觏复有《删定易图论》。至蔡元定则以为与孔安

  国、刘歆所传不合,而以十为《河图》,九为《洛书》。朱子从之,著《易学启

  蒙》。自是以后,若胡一桂、董楷、吴澄之书皆宗朱蔡,牧之图几於不传。此本

  为通志堂所刊,何焯以为自《道藏》录出。今考《道藏目录》,实在《洞真部·

  灵图类·云字号》中。是即图书之学出於道家之一证。录而存之,亦足广异闻也。

  南宋时刘敏士尝刻於浙右漕司,前有欧阳修《序》。吴澄曰:“修不信《河图》

  而有此《序》,殆后人所伪为,而牧之后人误信之者。”俞琰亦曰:“《序》文

  浅俚,非修作。”其言有见,故今据而削之。其《遗论九事》:一为《太皞授龙

  马负图》,二为《六十四卦推荡诀》,三为《大衍之数五十》,四为《八卦变六

  十四卦》,五为《辨阴阳卦》,六为《复见天地之心》,七为《卦终未济》,八

  为《蓍数揲法》,九为《阴阳律吕图》。以先儒之所未及,故曰“遗论”。本别

  为一卷,徐氏刻《九经解》,附之《钩隐图》末,今亦仍之焉。

  △《周易口义》·十二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宋倪天隐述其师胡瑗之说。瑗字翼之,泰州如皋人。用范仲淹荐,由布衣拜

  校书郎。历太常博士,致仕归。事迹具《宋史·儒林传》。天隐始末未详。叶祖

  洽作《陈襄行状》,称“襄有二妹,一适进士倪天隐”,殆即其人。董{芬廾}

  《严陵集》载其《桐庐县令题名碑记》一篇,意其尝官睦州也。其说《易》以义

  理为宗。邵伯温《闻见前录》记程子《与谢湜书》,言读《易》当先观王弼、胡

  瑗、王安石三家。三原刘绍攽《周易详说》曰:“朱子谓程子之学源於周子,然

  考之《易传》,无一语及太极。於《观》卦辞云:‘予闻之胡翼之先生,居上为

  天下之表仪。’於《大畜》上九云:‘予闻之胡先生曰,天之衢亨,误加何字。’

  於《夬》九三云:‘安定胡公移其文曰“壮于頄,有凶。独行遇雨若濡,有

  愠。君子夬夬,无咎。”’於《渐》上九云:‘安定胡公以陆为逵。’考《伊川

  年谱》:‘皇佑中游太学,海陵胡翼之先生方主教道,得先生文试,大惊,即延

  见,处以学职。’意其时必从而受业焉。世知其从事濂溪,不知其讲《易》多本

  於翼之也。”其说为前人所未及。今核以程《传》,良然。《朱子语类》亦称

  “胡安定《易》分晓正当”。则是书在宋时,固以义理说《易》之宗已。王得臣

  《麈史》曰:“安定胡翼之,皇佑、至和间国子直讲,朝廷命主太学。时千馀士

  日讲《易》,是书殆即是时所说。”《宋志》载瑗《易解》十卷,《周易口义》

  十卷。朱彝尊《经义考》引李振裕之说云:“瑗讲授之馀,欲著述而未逮,其门

  人倪天隐述之。以非其师手著,故名曰《口义》。后世或称《口义》,或称《易

  解》,实无二书也。”其说虽古无明文,然考晁公武《读书志》有云:“胡安定

  《易传》盖门人倪天隐所纂,非其自著。故《序》首称先生曰。”其说与《口义》

  合。又列於《易传》条下,亦不另出《口义》一条。然则《易解》、《口义》为

  一书明矣,《宋志》盖误分为二也。

  △《温公易说》·六卷(永乐大典本)

  宋司马光撰。考苏轼撰光《行状》,载所作《易说》三卷,《注系辞》二卷。

  《宋史·艺文志》作《易说》一卷,又三卷,又《系辞说》二卷。晁公武《读书

  志》云:“《易说》杂解《易》义,无诠次,未成书。”《朱子语类》又云:

  “尝得温公《易说》於洛人范仲彪,尽《随卦》六二,其后阙焉。后数年,好事

  者於北方互市得版本,喜其复全。”是其书在宋时所传本,已

  今天关于“系辞上 共多少字”的讨论就到这里了。希望通过今天的讲解,您能对这个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

    A+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