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朱姓有多少 明朝末年,“天下养朱”现象有多严重?

发布日期:2024-10-05         作者:嘉怡生活网

  不全是,只有朱元璋的子嗣才是他的后代,因为朱姓在朱元璋之前就有很多了。

  秦汉时期,朱姓已遍布于中原和华东地区。魏晋时期,朱姓继续南迁,但主要繁衍地仍在淮河及长江下游大部分地区。唐朝时,朱姓已出现在广东。明朝是朱姓的鼎盛时期,朱姓迅速地向全国发展。宋朝时期,朱姓大约有110万人;明朝时期,朱姓大约有186万人。

扩展资料:

  朱元璋后代: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在这200多年中,朱元璋的子孙繁衍了100多万人。但是,朱元璋自己吃过很多苦,当年差点被饿死,他害怕子孙再蹈自己的后辙,所以就出台了很多政策,让子孙们可以不劳而获,享受特定皇权。

  在这种规定下,朱元璋的子嗣们,垄断了地方最赚钱的行业,兼并了天下最好的土地。明代中期,全国人均土地不断下降,而皇族占有土地却迅速扩大。河南全省土地,居然有一半归各王府所有。

  明朝末年,各地起义军蜂拥而起,他们每到一地,第一个首先是诛杀皇族。根据统计,李自成军仅在山西一地,就杀掉朱姓子孙10000多人。到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子嗣几乎被杀一半。

  但是,到明朝末年的时候,朱元璋的后代太多了,能有一百多万。清朝为了安抚明朝的遗老遗少,对明朝皇室俘虏人还安排了官位。但是,这只不过是表面现象,背地里打击这些人。所以,不少朱元璋的子嗣改姓了,据说在河南就有一只朱元璋的后人,改姓高了,最近还在研究着改回朱姓。

百度百科—朱姓

明朝末年,“天下养朱”现象有多严重?

  按照历史推测明朝后期朱姓宗氏大约在20万人左右,而明朝末期在籍人口的数量大约在五六千万之间,相当于200~300人供养一个明朝宗室,说成是天下养朱并不绝对,因为明朝的非纳税人口在估计也要在4000万以上,这些人才是掏空明朝财政的原因之一。

  关于明朝末期宗氏的数量一直存有争议,按照清朝中后期的一些官方说法,明朝宗氏数量应该达到了100万以上,相当于50个人供养一个贵族,这种现象就非常严重了,完全可以称之为是天下养朱,不过按照现存的史料推测,明嘉靖年间皇族的数量为28840人,明朝万历年间则达到13万人左右,按照当时的人口增长速度,清朝末期宗氏人数大约在20万人左右,撑死不过三十几万人,所谓天下养朱不过是清朝为了抹黑明朝统治的一种说法,清朝末期宗室人数也达到了20万人,基本与明朝相同。

  在明朝中后期隐匿土地和人口的行为非常严重,大量的人口为了逃避赋税,托庇于豪强贵族和知识分子,所以他们在明朝在籍人口上是统计不出来的,读书人一旦中举就可以被免税,一些功勋贵族也可以免税,民间一些大地主也通过种种手段来逃避赋税,这就导致了明朝实际纳税人口只占到了总人口数的一半,这些非纳税人口享受着国家的特权,却又逃避了应尽的义务,让正在纳税的农民遭受了更大的损失,国家财政体系崩溃,底层民众受到剥削严重,才会导致冥王朝的崩溃和灭亡。

  不过明王朝的宗氏制度确实也对天下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家不允许宗室参与到社会生产中来,每年只能依靠国家补贴过活,对国家的财政压力也是非常巨大的,但与明朝的税收制度来相对比,这些宗氏还真算不上是明朝压力的大头。

现代社会姓朱的人,为何都不是朱元璋的后裔?

  因为真实的朱元璋的后裔为了保命都改名换姓了,所以他们都不再姓朱。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出名的帝王,作为明朝的开国帝王朱元璋也吃过很多苦从一开始的平民到后来的一代帝王风光无限。不过在后来明朝灭亡后朱元璋的后裔却为了保命只能改名换姓。

明朝时期朱元璋的后裔达到了20万人。因为朱元璋做了帝王所以连带着和朱元璋的后裔也是受到了许多恩泽,而且那时候朱元璋制定了制度保障了为了他的后裔都能继承爵位。所以这样一来朱元璋的旁系以及直系后裔都非常疯狂的繁衍后代,就朱元璋本人就有二十七个儿子。所以在明朝的这两百年的历史中朱元璋的后裔达到了20万人。

到了崇祯帝期间天下大乱李自成大肆屠杀朱元璋的后裔。到崇祯帝时期明朝也即将走向灭亡所以当时的李自成也趁机闹出大乱子,所以在这种形势下那些原本非常尊贵的朱元璋的后裔开始四处逃窜但是依旧很多人没能逃得过他的屠刀,因此朱元璋后裔的数量大减。

为了活下去朱元璋的后裔不得不改名换姓。明朝灭亡了也代表能够庇护他们的人已经没有了,所以朱元璋的后裔都不得不隐姓埋名。尤其是到了清朝很多人想要打着“反清复明”的称号造反所以朱元璋子嗣一旦被暴露出来就会杀掉。所以朱元璋的子孙到了后来根本就不敢再姓朱,就这样用着其他姓名一直延续下去,所以现代姓朱的人都不是朱元璋的后裔。

朱姓的人口分布

  宋朝时期,朱姓大约有11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4%,排在第十位。朱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15.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河南、江苏、浙江,这四省朱姓大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四川、安徽、湖北等。当时的赣苏浙皖豫、川鄂为朱姓的两大聚集地区。

  明朝时期,朱姓大约有18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列为第十一位。浙江为朱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19.4%。在全国分布集中于浙江、江苏、江西三省,大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51%。其次分布于甘肃、山东、福建三省。宋元明600余年,朱姓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南方迁移,同时也向西北和西南运动。全国重新形成了苏浙赣鲁、福建、甘肃三块朱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朱姓的人口已达1500多万,为全国第十三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2%。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朱姓人口由186万增到1500万,大约增长了8倍。朱姓人口的增加速度大大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可能与在明朝灭亡后,皇族朱姓因遭追杀、避国难而改姓,以及由其他姓氏所改的朱姓纷纷改回原姓有关。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河南、安徽、浙江、广东五省,大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湖南、山东、湖北、四川、江西、云南、河北、上海八省市,大约又占34%。江苏为朱姓第一大省,大约占全国朱姓人口的15%。全国形成了苏浙皖的朱姓高密度聚居区。

  当代朱姓人口分布频率,苏皖浙赣、山东南端、鄂湘东部、福建北部、广东中北部、云南大部、四川南端、贵州西南部、内蒙古北端,朱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32%以上,有的地区最高可达2.4%,以上地区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4%,居住了大约45.5%的朱姓人群。在山东大部、河南、鄂陕甘大部、宁夏、川贵大部、重庆、广西、湖南西部、广东西部和东端、海南、福建南部、台湾、青海东部、新疆东北、内蒙古中部和东部、河北东部、京津、黑吉辽,朱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66%-1.32%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十面积的46%,居住了大约52%的朱姓人群。

明朝末年朱姓皇族宗室人口到底有多少

  明朝末年都是战乱了,反正朱姓皇族在封地一旦城破基本上都躲不了一死,所以没有谁会统计这个,自然没有什么记载。

  不过根据相关记载到了明朝万历时期,皇族人口差不多就一两百万人了。

  明朝后裔由于后世经历变故太多,情况还是比较复杂的,这里有篇文章作了介绍:

  庞大的明朝皇族——凤阳朱氏数十万成员,大部分在凤阳城破后被农民起义军屠杀了,凤阳皇陵也被起义军给烧了。

  另一部分又在抗清保国的战争中壮烈殉国了。除了这两部分外,在这场空前浩劫中侥幸逃生的皇族成员,又开始了更加艰难的生活。

  据历史记载,在明清鼎革之际,有一部分皇族成员,如皇太子朱慈烺、崇祯三子定王朱慈炯、四子永王朱慈炤,秦王朱存枢、晋王朱求桂、代王朱传(火+齐),先被李自成农民军俘虏至北京。清抹攻陷北京后,这部分被俘皇族在兵荒马乱中失踪,生死不如,下落不明,一直成了历史疑案。

  为了躲避满清的迫害,一部分皇族成员,在国破家亡之后,纷纷隐姓埋名,或窜伏山林,或辗转流徙,开始了艰难的逃亡生活。如出自宁藩的宗室八大山人,在明亡后,便自动放弃了朱姓,自号雪个,后来干脆出家当了和尚,只是把明朝灭亡的日期,偷偷地组成花押签在他的画里,以志不忘自己是大明子孙。

  周藩分支安昌郡王朱肃渣,在安昌沦陷后,逃往浙东,投奔鲁监国以海。舟山失败,他战死,其子安昌长子朱某年幼,被母妃携带逃出,后为躲避清廷迫害,来到杭州杭净寺,出家拜豁堂和尚为师,做了和尚,后来到松江一个荒野破庵中偷生。母妃临死时将王印交给儿子,庵中僧人走漏了消息,结果安昌王长子仍被官府抓捕处死,同庵僧人受牵连而死者数百人。

  而在广东梅县地区也流传着一个传说,说是北京沦陷后下落不明的太子朱慈烺,其实与翰林院编修充东宫讲读的嘉应人李七淳一起潜回了李的家乡梅县。后为躲避清廷,太子也削发为僧,取法号“(大下面加罗)和尚”。并在梅州阴那半山中人迹罕到之处,建了一座庙,名叫“紫殿”,又叫“圣寿寺”,后便老死在此深山中。死后,他被当地人尊为“太子菩萨”。

  《清稗类钞·姓名类》记载,明亡后,“天潢贵胄,转徙流亡,无不改姓自晦”。《罪惟录·楚昭王桢传》也记载,楚藩分支祁阳王朱某,在明末楚藩沦陷后逃到福建。后福建沦陷,他与一个叫严炜的书生一起“更姓名入瑶中自保”。因此,今瑶族中,也应有明皇族的血统。

  《罪惟录》还记载,有某支宗室出生的诸生,明亡后绝望出家,初在无锡太子庵做和尚,后人又在界灯寺做住持,法号个纳,能诗会画,在当时颇有名气,但从不与人讲起旧时故事。

  还有一部分明朝宗室成员,则被迫投降了清朝,接受满人的统治,以使家族免遭绝嗣断代之劫。前期投降清朝的有潞王朱常(氵+芳),其后裔不明。最后也是最大一批投降清朝的是逃到台湾的那一批。当年国姓爷郑成功父子收复台湾后,优礼宗室,所以1661——1663年间,有大批宗室成员渡海来到台湾。如1663年,辽藩长阳郡王之子宁靖王朱术桂保护鲁监国朱以海妃陈氏及遗腹子朱弘桓东渡至台湾。此间来台湾避难的还有泸溪郡王朱慈(火+著)、泸溪郡府将军朱慈某、奉新郡府将军朱慈(火+广)、奉南郡王朱和睦、益王朱怡镐、舒成郡王朱慈(火+喜)、乐安郡王朱义浚、巴东郡王朱尊(氵+柬)。这些宗室皇子王孙们受到郑氏父子礼遇,在台湾留居几十年。但到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清朝施琅攻陷台湾,郑氏政权降清,逃到这里的明朝宗室大都被俘,被迫投降,接受满清统治。据说当年施琅来到台湾,立即收缴这些皇族宗室的谱牒和印信。清王朝至此一统全国,大局稳固,便假示宽仁,没有再杀害这批明朝宗室遗民,而是将他们强迫内迁大陆,安置于山东、河南等郡县。这部分宗室后裔因此能够传递下来。

  在台湾失陷时,宁靖王朱术桂不忍做亡国奴,上吊自杀殉国。他没生子,以比他低一辈的益王朱怡镐之子为嗣,取名朱俨珍,当年才七岁。据史书记载,这位朱俨珍被强迁回到大陆后,于1693年被清王朝安置在河南开封府杞县,后裔遂居于此。

  又据资料表明,宁藩的一部分宗室后裔,明亡后仍留居江西,直到今天,仍是江西朱氏中的重要一支。这支家族在清末民国时还续修了《江西八支朱氏宗谱》,至今仍保存在江西省博物馆。另湖北沔阳一带,今天也有明朝宗室后裔存在。

  非常高兴能与大家分享这些有关“明朝朱姓有多少”的信息。在今天的讨论中,我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主题。感谢大家的参与和聆听,希望这些信息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A+